【云课堂】《黄帝内经》里的中医养生之道

发布时间:2023-09-07 | 发布人: | 点击量:532

养生要顺应四季,天人合一

人体本身有一个健康预警系统

如果生长与收藏出了偏差

身体就会发出健康的警示

平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

有时其实是体内一些病变的外在信号

如果能敏锐地观察、解读这些信号包含的健康"消息"

那么就可以防治"未病"

大自然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

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

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

而四季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之际

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

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

肾对冬,应养"藏",脾为 季节交替,应保"化"

因此

春夏秋冬之中

生长与收藏的正确调节很重要

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学会春养生、夏养长

秋养收、冬季养肾

从某种角度讲

四季是自然昭示给人们的健康消息

 

《黄帝内经》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

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书籍

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

治疗的方法和预防法则

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不仅被中炎黄子孙关注和传承

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

其价值被不断挖掘并越来越凸显

本期天天微学习中心

跟随《黄帝内经》里的中医智慧

一起学习养生之法

 

春季养生

春季来临,生机盎然,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也活跃起来。中医认为春气通与肝,天人相应,故春季养生重在养肝,预防疾病保健康。肝主生发阳气,要想肝气顺应自然,首先必须重视精神调养,多关注心理卫生。如果心虑过度,日夜忧愁不解,则会影响肝脏疏泄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导咒瞬病滋生。春季精神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原有的肝病及高血压的病患者会加重或复发。所以春季重视精神调节,心情舒畅,切忌愤怒。中医理论,怒伤肝。春养生必戒怒!总之春养生,正确早餐,三餐要均衡,多喝水,运动不可少,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保障,愉快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夏季养生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夜卧早起。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夏季气温增高,人们容易紧张、烦躁、心火过旺,尤其是中老年人,心功能稍差的人,在夏季容易在情绪激动或过劳的状态下,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导致心血管功能的障碍,血压升高甚至猝死。所以,夏季的养生尤其要护养心脏。

秋季养生

秋季天气逐渐凉爽,气候开始干燥。中医理论认为肺金与秋相应。在秋天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个症状就是秋气第一影响的是人的肺气,所以在秋天就经常会出现咳嗽哮喘,这些都是肺气的病。秋天燥气升起来了,燥气指秋天的正气,那么我们相反,我们经常用到一个词烦躁,这一个词,指的是两个病,烦,指的是心病,烦一边火 字,一边是页字,躁,躁动不安,指的是肾病,指肾精为足为燥,那么肾精不足,就会舌头抖,手抖,而肾精不足,就不能炼精化气,就不能上 脑,大脑思维就有问题,就是想事情想得不周全,做事就会不成功。那么秋天的燥气起来,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以后,睡眠上与春夏相比,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早卧早起,就是因为天气的气机开始收敛了,所以我们人体的气机也要收敛。

冬季养生

冬天是阳气闭藏的季节。五脏中肾主水,对应的季节是冬季,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具有蛰伏闭藏的特性。人要早点睡觉,晚点起来,比如等到太阳升起来了才起来,人的意志也要像冬眠那样,好像伏匿起来,注意保温,不要外露皮肤,把阳气泻出去。这是顺应冬天,养藏之道。传统理论认为冬季宜藏而不宜泄,所以告戒人们要顺应冬天,不要把皮肤外露,要注意保温,否则就会把阳气泄露出去。

《黄帝内经》认为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

勤用脑,要思而不怠

动而不大疲,静而不至过逸

详情点击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