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图书馆第31位驻馆作家邱华栋即将入驻!

发布时间:2022-06-17 | 发布人: | 点击量:2981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邱华栋 来了!

图片

      邱华栋,1969年出生于新疆昌吉市,中国内地男作家、诗人、评论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88年被破格录取到武汉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花儿与黎明》《教授》,短篇小说《社区人》和《时装人》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法文、日文、韩文、英文、德文、意大利、越南文发表和出版。曾获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林斤澜小说奖优秀作家奖、丰子恺散文奖等荣誉。

来看看邱华栋在文学界得到的评价:

邱华栋的小说里面有异化、黑色幽默、变形、夸张,有对都市生活的针刺一样的打量。他是距离都市现实最近的作家。

——著名作家 莫言

邱华栋的小说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别的作家写的是“故”事,他写的是“新”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就能迅速把我们刚刚看见的生活,眼巴前发生的新事,迅速放到他的小说里。

——著名作家刘震云

邱华栋是一个真正热爱城市的人,就象波德莱尔一样,一边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抱怨不已,另一边他又怀着一种投入的情感去写出工业文明带来的惊喜。邱华栋能够看穿城市生活的虚弱之处,但他同时也在欣喜这些虚弱之美。

——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

 

活动安排

春晖讲堂第80期:《各种有意思的小说》

6月24日(周五)19:30

德清县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读者交流会:《大作家的非虚构写作》

6月25日(周六)09:00

德清县图书馆(三楼)读者交流中心

 

驻馆作家创作采风

6月26日—6月27日

莫干山、洛舍赵孟頫艺术馆等

 

走近邱华栋?

记者:你的作品里,有一种强悍的元气和激情,而且从头到尾都贯穿其中,你是如何保持这种激情的?

邱华栋:我觉得激情来自生命的本能,天生的。我从小在新疆长大,那里天地开阔,野马奔腾,天空蔚蓝,一切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在那种环境里我像一棵树自由自在地长大。

三十年里写作对我来说很重要,写作主要是内心的需要,通过写作,不断发现我自己,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

记者:有人说你作品写得太多,这是个含蓄的提醒:多了未必好。你自己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邱华栋: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是一名年轻的老作家,每年的产量都很固定。我的写作是属于慢慢爬坡上坎的那种。

我认为,一个作家必须要有基本产量。写得多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要有进步,越写越好,有变化。我感觉我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个作家一生可能只有一两部代表作,其他作品全是铺垫,每个作家都有量的定数,但多写了,杰作才可能写得出来。

记者:在你的写作生涯中,短篇小说一直是你酷爱的题材,你怎么看这个文体写作?

邱华栋:我一直喜欢写短篇小说,到现在已经写了180 多篇了。

我小时候在武术队训练了六年。练武术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说的是长有长的特点、好处,短有短的优势和长处。短篇小说,因其短,因此是很“险”的。险,可以是惊险、险峻、险恶、天险、险峰、险棋、险要、险胜等等。可见,短篇小说,虽然篇幅有限,但是却可以做到出奇制胜,做到以短胜长,以险胜出。

记者:你以前的一些作品能够看出国外作家的背影,现在你却越来越爱在作品里表现中国历史的小说,这样的变化是出于什么考虑?

邱华栋:我从小听评书,看四大名著,背唐诗宋词,浸润在中国文学里。后来读了很多西方经典著作和大师们的作品,发现任何一个好作品都是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上生长出来的。我生活在我的历史中、我的家庭里、我的城市里、我的亲属关系中,所以我只能站在本土的角度来写作。

——节选自《青年作家杂志社》专访

 

记者:请你谈谈自己的小说创作和文学观念。

邱华栋:小说方面的写作基本上是一方面写当代题材,与生命共时空,我要不断地感觉这个时代在我身上打下的烙印,把它以小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就是要展开对历史的想象。这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儿,也是未来的计划。

关于诗歌,我最近写了一些禅诗,另外我想尝试一下诗歌的叙事性,所以写了28首关于飞机的叙事诗……我会用诗歌把当时的感觉甚至胡思乱想写下来。

记者:邱华栋是一个在不同文体之间穿梭的人,他是一个不愿意受到限制的人。我觉得这其实在他的小说里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了。这种自由感,不同文类的穿梭,以及把个体生命纳入到同时空或者历史时空中的想象,我觉得都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专访

 

邱华栋作品已经在德清县图书馆借阅中心上架啦!

读者朋友们来一睹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