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神富有】活化历史文化,赋能乡村共富——桃源探桃花

发布时间:2021-12-17 | 发布人: | 点击量:1928

     助力精神富有

      德清县图书馆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建设,利用本馆馆藏文献与数据库资源,深入实地调研,梳理乡村文脉,赋能乡村共富,特别推出莫干山镇东沈村,此为第四期《桃源探桃花》,文、图作者为宣宏。

桃源探桃花

宣 宏

摄于2014年

      莫干山镇东沈村古称小桃源,道光《武康县志.古迹》记载东沈有桃源洞:“方春时,洞口桃花数里,落英缤纷,顺流而下,至前溪尚有余者。”350多年前的武康知县吴康侯这样记述:“嵬石磥砢,拔地数十丈,削如高墉。其上竹树清映,幽鸟和声。石窦嵌空处,鸟衔山菓落其种,春花烂如霞绮。岩下数十家,烟火相错,机杼相闻,目不见惊喜之事,口不及朝市之言,人尽无怀何论魏晋也。里人请予题石,余颜之曰‘桃花岩’。庶后之人溯回从之,其知所问津也。”如此看来,吴知县眼中的东沈几乎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许确实差不多,所以名为“小桃源”。

      我第一次进入小桃源是1986年。那年随县农村整党工作组进驻筏头乡,有一天组长派我去东沈走访党员户。从乡政府到东沈村约十里路,我骑自行车前往,一路沿溪盘曲而行,路旁茂林修竹,把本就不宽的路面遮掩得狭窄、深远。约骑行1小时,翻过一岭,豁然开朗,东沈到了。

摄于2005年

      站立村口桥上,迎面是宽阔的溪滩,溪水从堰坝而下,至桥下积水成潭,清澈透底,潭中之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村庄被青山环抱,农宅沿溪岸而筑。进村这一路,村民直愣愣地看着我,想必此地外人不多见。走访农户,热情淳朴,每一家都邀我吃饭。之后我又绕村一圈,细观此地情景确实异于他处,仿佛时空变幻,真有吴知县的那种感受。那天没有看到桃花数里、落英缤纷的桃源景色,可能不是花开季节。

图片

摄于2003年

      再次前往,是桃花盛开的初春,却仍不见桃花盛景,甚至不见桃树。问村里老人方才知晓,村里原来有桃树,尤以村口“三官岭”的最大。“三官”不指三个官员,是以岭下溪畔三棵一人不能合抱,树冠遮天的古桃树为名。这三棵桃树斜伸的虬枝盖过半条溪,开春时,满树是花,风吹过,花瓣掉落,铺满溪面,正是古人所说的“春水时至,英红满树,落英缤纷,乱红蔽流”景象。约50年前,古道改建公路,挖低“三官岭”,岭上的古树还有古亭,连同岭下古桥全部消失。听此言,想象东沈曾有绝美的桃花景色,名为小桃源并非浪得虚名,只是时过境迁了。

      后来我调入报社工作,时不时去那里采访。每次到村口,总会想象三官岭曾有的美景。东沈村新农村建设时,我曾建议是否规划村中沿溪两岸植桃树,以再现桃源盛景,村民笑而不答,我不知就里。一位妇女道出了原由,她说桃树招邪,房前种桃树会带来晦气,还会引来“桃花运”,弄得家庭不和睦。虽然此说法荒诞,但风俗根深蒂固。

图片

摄于2014年

      然而我心存疑惑,风俗自古流传,古人当更讲究,为何古代东沈“桃花数里”。深入了解才知,东沈的桃花不是平日所见桃花,村民称之为木桃树花。按村里老人对三官岭桃树的描述也不应该是普通的桃树。为了弄清木桃树究竟是什么树,有一年初春,我数度前往东沈。经村人指点,从原三官岭处南望,见到远处山麓有一簇粉色的花,他们说,这就是木桃花。我越溪登坡来到花下,那花开在一棵高大乔木顶端,形如一顶粉色的华盖。随后我请教林业人员,说此花形状、颜色似桃花,但它是一种野生樱花,野生樱树往往连片生长,花开时非常壮观,但五六天即凋谢。这正应了旧时东沈的桃源景色。

图片

摄于2017年

      后来一次,我在东沈村的溪流中发现有花瓣随溪流而来,缘溪行,在上游发现了一棵盛开的樱花树,它亭亭玉立于溪旁,风过枝摇,落英缤纷,花瓣轻轻飘落溪面,又随溪流缓缓而去,这景象怎一个美字了得! 

      人们解释余英溪名的来历总是与溪中花瓣相连,且溯源到东沈的“夹岸桃花”,甚至还有人认为,东沈的桃树是南朝文坛名士武康人沈约所栽,说东沈的“沈”源于沈约。且不论这些说法有无依据,倒是给东沈桃源之名平添了人文色彩。

      今年水利部门对东沈村溪流作整治工程,沿溪步道栽下了成排的桃树和樱树。我想,数年后,春水时至,英红满树,落英缤纷,乱红蔽流的桃源景色将不再只是想象。

 

      宣宏,德清县新闻中心记者,德清县政协文史研究会会员,著有《推开岁月之门》。

 

 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