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神富有】活化历史文化,赋能乡村共富——江南小桃源东沈村

发布时间:2021-11-27 | 发布人: | 点击量:1739

助力精神富有

      德清县图书馆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建设,利用本馆馆藏文献与数据库资源,深入实地调研,梳理乡村文脉,赋能乡村共富,特别推出莫干山镇东沈村,此为第三期《江南小桃源东沈村》。

 

江南小桃源东沈村

朱炜

      东沈村,位于德清县莫干山镇,为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辖下沈、宿九坞等五个自然村。莫干山地区向有“世外桃源”之称,如周庆云《蘧庐漫兴》诗“不必桃源寻世外,此乡自有北山薇”,莫干山屋脊头有于右任所题“武陵村”,又如近年报纸上报道的三九坞,而东沈村古名就是小桃源,无论从文献记载、口口相传,还是即目的绿水青山,可谓名副其实的桃源胜境。

图片

东沈村桃林

      宋人张侃的《春日览古四绝》之一有“吴羌山下织帘祠”句,可证至少在宋代德清县吴羌山(今名乾元山)南已有沈麟士祠,到了明代取景名“织帘祠古”。乾元山沈麟士祠,是德清县上立的,但东沈村沈麟士祠,则是村里立的,很难得。清乾隆《武康县志》中就出现了沈麟士祠,东沈村以沈麟士产此地,因建织帘先生祠,里人大半属其后裔,以致清道光年间直称东沈村是沈麟士故里。

      所谓太公堂,或即沈麟士祠之俗名,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一定规制了。更早时候,清康熙武康知县吴康侯至东沈村,题“桃花岩”,并撰《桃花岩记》云:“东沈织帘先生故居也,至今土谷犹祈祀焉,嵬石磥砢,拔地数十丈,削如高墉,其上竹树清映,幽鸟和声,石窦嵌空处,鸟衔山菓落其种,春花烂如霞绮。岩下数十家,烟火相错,机杼相闻,目不见惊喜之事,口不及朝市之言,人尽无怀何论魏晋也。里人请予题石,余颜之曰‘桃花岩’。庶后之人,溯回从之,其知所问津也。”正是这篇《桃花岩记》,使后之览者有了始自晋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的想象。遗憾的是,我们未能找到吴康侯所题“桃花岩”摩崖,但村口的三官亭上发现了“小桃源岭”地名,亭原在小桃源岭上,后移建于此。而织帘先生故居,是吴康侯听说的,姑且算是吧。

图片

小桃源岭

      然而,周庆云《莫干山志》还提供了一条线索,最早在东沈村建沈麟士祠的沈氏族人,或迁自绍兴东阳。宋嘉泰《吴兴志》提及,有“沈氏初徙居山(沈壁山,一名凤凰山)下,兄弟九人”,至于沈壁山的具体位置则莫衷一是,“山有峰顶,各立一庙”,俗呼九沈公庙。首载东沈村沈麟士祠的清乾隆《武康县志》补充道,“昔沈氏自东阳徙”。东阳也罢,东沈也好,皆属吴兴堂,毋庸置疑都出自始祖沈戎,鉴于署名沈麟士的《沈氏述祖德记》流传已广,沈麟士的品行无可挑剔,居住在东沈的沈氏索性改纪念同族的九沈公庙为纪念同宗的沈麟士祠。

图片

沈氏述祖德记

      若说吴康侯是小名流,那么洪昇则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清康熙十七年(1678)四月,洪昇游至东沈村,作《初夏村中》诗:“和风吹首夏,新绿满林园。桑野朝如市,蚕家昼不喧。当门黄犊卧,向水白鸥翻。一棹沿流去,桃花自有源。”洪昇是坐船到的东沈村,前溪上游有双溪、合溪、阮公溪、盘溪、石胡梯水五条支流,流经东沈村的盘溪水量较大,曲曲东流十余里,他见溪边有人在采野桑叶,而养蚕人家屋中则一派静谧。永安山麓的竹寒沙碧山庄主人蔡思铨,与康熙时江浙诗坛盟主厉鹗颇有渊源,蔡思铨亦乘舟到过东沈村,他看到的是一条如鸭头浓绿般的溪水,或许还受邀在村里喝过酒,尝了早笋、春茶。他有一首《小桃源》诗:“世外仙源古,春风桃李芳。锦酬烹上番,珠蕾焙头纲。鸭绿浮新涨,鹅黄茁女桑。临溪门巷好,邀客泥壶觞。”

图片

东沈村山溪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有一通宪奉放生潭碑立在了东沈村,碑曰:“上至戏台,下至东堰处,永禁灰药罗网捕捉。”不几年,莫干山即成立了西人避暑会,莫干山避暑地极南之界包括簰头,东沈村自然也在界限内。未知《莫干山志》纂者周庆云有无到过东沈村,但《莫干山志》卷八“胜迹”中有引清道光《武康县志》载:“桃源洞,一曰桃花岩,一曰小桃源,在(武康)县西四十里东沈村,织帘先生故里也,前临大溪,溪北峭岩壁立,岩巅刻‘为善最乐’四字,笔力极古。方春时,溪口桃花数里,落英缤纷,顺流而下,至前溪尚有余者。”“为善最乐”摩崖至今可见,唯不知作者是谁,题刻于何年。原先村路就山而筑,此是个高坡,为通车方便,路面被凿平,这四个字无形中升高了。据云筑路前,在稍前数十米的石壁上尚有其他题刻,后在筑路中毁了。

图片

放生潭碑

      当周庆云将手辑之《莫干山志》赠予诗人沈醉愚,沈醉愚翻到“小桃源”这一页,联想到自己也姓沈,很可能也是沈麟士后代,因此在《<莫干山志>题辞》中加了一句,“我家世德东村沈,织帘未乏筼筜品”。以沈醉愚为代表的沈氏后人认可沈麟士是他们的先祖,东沈村是沈家世德所承载之地,这一点很重要。沈氏寻根问祖,须去东沈村!

      东沈村村口的“沈约故里”摩崖是能找到题刻者的,就是卢前先生。四十前,卢前发起成立了馀不诗社,在诗社缘起中,他拟了这样一段话:“德清西陲,峰峦竞秀,涧壑争流,主峰莫干山,为避暑胜地,名播中外,众水多自此出焉……在武康一段名馀英溪,在德清一段名馀不溪。究其名,甚古也,传溪上游旧有沈约手植之桃花林,春来花笼绯云,水溅碧玉,和风过处,红雨缤纷,逐流至武康,尚见馀英点点,古人因以为溪名。”

      十余年前,东沈村的山岩上又增添了“江南绿谷”“地灵人杰”石刻,土特产商行更推出了东沈出产的“相约牌”冬笋,定制的包装盒上还印着沈约所撰《宋书》的部分章节,显得书香弥远,文化味十足。

      德清县政协东沈村议事会今日举行,我有幸作为政协文化之友社社员与会,想到沈麟士笃学不倦,讲经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想到沈约既是格律诗的发轫者,同时具有榜样意义,感而有咏一七律:“垒然乱石清波上,十里桃溪夹岸风。童子庐旁瞻古刻,太公堂内谒先翁。武康志识东村沈,干莫书镌西湿洪。若问昔年何处隐?非唯世外有灵宫。”沈氏兴,东沈名,愿如此深厚的沈氏文化能为东沈村赋能出了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大道。

 

 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