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神富有】活化历史文化,赋能乡村共富——作家李牧笔下的东沈村

发布时间:2021-11-13 | 发布人: | 点击量:1659

助力精神富有

      德清县图书馆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建设,利用本馆馆藏文献与数据库资源,深入实地调研,梳理乡村文脉,赋能乡村共富,特别推出莫干山镇东沈村,此为第二期《作家李牧笔下的东沈村》。本期分享湖州作家李牧先生的《沈约故里片石》。

      东沈村西南面是勤劳村,东南面是北湖村,东北面是筏头村。村傍溪靠山,有如桃源胜境。

 

沈约故里片石

李牧

      若去莫干山旅游,车到筏头镇折向西,约五公里,便到一个绿色竹海环绕中的小山村,民居傍溪依山拾级而筑,溪水清澈湍急,夏季凉爽宜人。这就是齐梁间著名诗人沈约的故里,村亦依族姓而名,曰“东沈村”。在入村口的石壁上,高约十公尺处,有一榜书石刻,横向“为善最乐”四个字,无题者名,据传,是沈约所书。字作阴刻,较浅,字边略深。原先村路就山而筑,这里是个高坡,为通车方便,路面被凿平,这四个字就无形中升高了。不知何故,现在村中沈姓人已不多,倒是宣姓为大姓,有关沈约的传闻和遗迹,据云筑路前,在稍前数十米的石壁上,尚有“沈约故里”四个字,是民国初的题刻,当然也在筑路中毁了。

图片

      沈约是武康人,《梁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但是否出生在武康东沈村就只见旧县志。沈约一生从政,先齐后梁,是参与萧衍政变,以梁代齐的主要谋士。累官至尚书左仆射。母以子贵,天监二年,“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吊”,皇帝上门吊孝,备极哀荣。正因为他曾参与萧衍篡夺南齐政权,了解内情,名位又高,所谓“功高碍主”,所以做官十分小心。他和未做皇帝时的萧衍原本私谊极好,都是齐梁间有名的诗人,人称“八友”,因此仕途一直畅达。但沈约到老了反糊涂起来,在言谈中,偶有在人前露出对梁武帝萧衍的轻视,这是做官大忌。有一次,梁武帝与他谈起一个他不喜欢的大臣张稷,当时张稷已死,梁武帝意有微词。但沈约不加考虑说“已往之事,何足复论”。他竟忘记了在梁武帝前自己的身份,这是大不敬的罪名。果然“帝大怒”,说:你这是忠臣说的话吗?可怜沈约吓呆了,皇帝跑了他还坐在那里不敢动。勉强回到家中,上床未及,一足踏空,跌在地上,他病了。但梁武帝还是不饶他,数次派人申斥,就是派个人,一般是太监,到他家中代表皇帝臭骂他一顿。沈约的害怕可想而知,他精神崩溃了,晚上做恶梦,梦见当初被他们杀害的齐和帝来索命,并“以剑断其舌”。叫巫人驱鬼也无用。古人是十分迷信鬼神的。沈约不由想起那时为萧衍上台张本,“劝进”时散播“云中水,作天子”流言谶语,使许多人因此无故殒首,冤怨相报,总是他一块心病。他相信现在“报应”到底来了。他以为把事情真相告诉“上帝”,便能求得宽恕。“乃呼道士奏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不由己,出高祖遣”。这是走了步错棋。梁“受禅代齐”原本披着"顺天意”的幌子,沈约这道“赤章”无意中把个幕后策画人抖了出去。这下坏了,事情很快传到萧衍耳里,“上帝”帮不了忙,“下帝”的隐私泄露,脸上很难看。幸而沈约也在此时半吓半病死了。

      七十三岁,在古代算已尽天年,有福之人了。若把沈约的一生比作一幅成功的长卷书法,只是临到结尾,图章盖倒了,煞风景。也许这时萧衍也老了;或是他心中有所顾虑,总之算萧衍宽宏大量,人死事了,只是不让沈约谥“文”字,而改谥“隐”字,暗含责怪他嘴上“有”毛还办事不牢,把不该讲的事讲了出来。事情倒真隐了下去。所以沈约这一死,真死得恰到好处。

      沈约真正在历史上作出贡献,而之所以留名于世的,不是做官而是做诗和四声音韵规律的发现,以及根据四声、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音、调的配合。在他以前,写出诗来是否朗朗上口,全凭天赋。沈约说:“自灵均以来,此秘未见。或于理暗合,匪由思至”,并非夸大之词。四声音韵规律的发现,律诗才得于成立,诗的音调更趋和谐,对偶不仅在修辞上更工整,朗读起来也更富音乐性,宋词元曲才得于在吟唱中流播远送。齐梁诗风虽然重在形式美,所谓“绮丽”之风。然而唐代诗人也明显受过影响,杜甫诗:“清新庾开府”,庾信便是著名齐梁诗人。当然沈约自己的诗也写得非常好,他在齐做东阳太守时,登金华元畅楼写了有名的《八咏诗》,楼因诗名,元畅楼因此改名“八咏楼”。直到南宋时,失了主意跟着皇帝赵构逃难而逃难的李清照,在战乱中登楼凭栏,面对风雨飘摇下的大好山河,写下了“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名诗。从此“八咏楼”便与李清照连在一起,把个沈约泠落了。

图片

为善最乐

      我曾因工作之故,在这里小住过一个月。常徘徊在“为善最乐”这四个字的摩崖石刻下,寻找有否其它题刻来佐证它确是沈约所书,但是没有。这四个字真是他的手书?何而刻凿的风格似明清之际;若非沈约所书,谁又会在这当时是交通不便的山村石壁上,刻上这四个充满齐梁时代佛门意识的大字。“由来胜迹留传久,半是存真半是猜”这片石上沈约的题刻,我们姑且信它是真的吧!

选自李牧著《浔溪笔记》,2018年

      李牧,湖州南浔人,首届湖州市作协会员。

 

 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