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神富有】活化历史文化,赋能乡村共富——洛舍美食
发布时间:2021-10-27 | 发布人: | 点击量:1626助力精神富有
德清县图书馆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建设,围绕“武洛文化旅游新走廊”主题,利用本馆馆藏文献与数据库资源,深入实地调研,梳理乡村文脉,赋能乡村共富,推出洛舍镇洛舍村,第四期《洛舍美食》。本期介绍洛舍豆腐干、鱼圆、肉饼子、金馄饨等。
洛舍豆腐干
姚维新等
洛舍豆腐干是洛舍水作部门生产的一种下酒,佐餐的名产,具有色、香、味、型兼备的特点。一块一寸见方的豆腐干,酱色光亮,醇香扑鼻,其味甜成兼有,吃起来软硬适中,带韧可口。
洛舍豆腐干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百多年前,洛舍镇上生产这种豆腐干的大小豆腐店共有十三家,其中数唐正昌生产的最负盛名。这家店生产的豆腐干制作考究,用黄豆磨粉,点浆后,用细布包坯,上榨床压干水份,削出豆干自坯,再放入锅内“打汤”并且浸在原汤中过夜。在出售前烧开,晾干,先后要经过十道工序。配料也很严格:原汤由大茴香半两、桂皮一两、食糖七两、食盐三两、豆板酱半斤以及饴糖半斤炒焦后拌入汤内煎煮而成。
唐正昌制作生产的豆腐于,每天销售量约3000块左右,旺季增加到4000块。主要销路除本县外,还有南浔区菱湖镇和杭州市等地,后来又打开了上海的销路。因为这小小黑豆腐干,既价廉、又物美,既可下酒、又可当粥菜,别有风味。在沪工作的洛舍人,每逢家乡亲友将要去上海,他们就预先致信相托,或转托代买洛舍豆腐干带去,以便品尝家乡的风味特产。邻镇人也纷纷托航快船代购,络绎不绝。本乡俭朴的农民,还把豆腐干扎上稻草,缚成十字花,上加一片红纸,当作探亲访友的礼品。
现在生产的洛舍豆腐干,仍保持名产特色,受消费者的青睐。
洛舍鱼圆子
陈松泉
林语堂先生说过:“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郑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这句话用到洛舍人的身上,或许是最贴切不过了。洛舍人一聚拢来吃,挂在嘴边的就是洛舍有名的鱼圆子、肉饼子和豆腐干。其中鱼圆子是令洛舍人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在洛舍人的话里,任何高档酒店的鱼圆子,都比不过味道纯正的洛舍鱼圆子。所以,这个题目在我脑海中留存了好多时光,也不敢轻易动笔。似乎一动笔,写出来的东西会被正宗洛舍人当作笑料的。
我是半个洛舍人(洛舍女婿),虽然没有正儿八经地全套做过鱼圆子,但曾经给做鱼圆子的高手,我的大舅子当过下手。所以,在洛舍人海吹鱼圆子如何如何做滋味才好时,我也能侃上半句内行的话语。
记得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年关临近之时,五六斤以上的大花鲢更是稀罕物。我的老家西庙桥虽说也是鱼米之乡,但跟洛舍、钟管一带的鱼乡相比,确是小巫见大巫了。看到岳母家好几条大花鲢养在水池里,眼睛也会发绿的。然而,鱼多则贱。岳母家的花鲢基本上不是用来烧着吃的,主要用于做鱼圆。花鲢是做鱼圆的上好材料。我的活儿就是捞起一条鱼,去鱼鳞,开膛剖肚,清洗干净,然后将鱼剖为两爿,用锋利的刀刃将两爿上的大骨头剔掉,然后将一爿鱼用一枚铜钉将其钉在砧板上,用菜刀斜着刀刃轻轻地从上而下把白色的鱼肉剔下来。剔剩的红色的鱼肉和鱼皮扔进装鱼头鱼尾的提篮里。这一道工序,关键是剔的时候,不能用力太大,要轻轻地匀速地剔,只有这样,剔下来的肉泥才细腻。两爿鱼剔完,搪瓷盆里就有半盆鱼肉泥了。剔过鱼肉,才能理解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
这时,大舅子过来往搪瓷盆里加少许水,加盐。据说,加盐,是个技术活。盐放得多了,鱼圆就硬,盐放得少了,鱼圆就会散,融不拢。只有恰到好处,鱼圆才会柔和有弹性,有咬嚼。这分寸的拿捏可全得凭悟性和经验的累积,“赞的鱼圆”是悟性与灵性的完美呈现。接着,大舅子吩咐我用几双竹筷按顺时针方向不停地打。一直要打到竹筷能插在鱼肉泥中不倒才算达标。当时还没有现在家里常用的搅拌器。所以,打鱼肉泥的活儿是很累人的,时间一长,手臂会很酸。
洛舍,家家户户都会做鱼圆。大舅子做鱼圆好像只加冬笋和少许姜汁等,我老婆做鱼圆却要加两个鸡蛋清。我曾问过为什么?答案是老底子传下来的规矩:现杀的活鱼不用加鸡蛋清。具体什么原因不清楚。大概这就是经验,就是秘方。
接下来,就是烧水,做鱼圆下锅。那是厨艺层面的技艺了。做鱼圆的高手非常看重鱼圆入水的姿势,因为那是决定鱼圆形状完美的关键。
现在,每年清明时节,小舅子都会安排我们去洛舍鱼圆做得最地道的饭店吃饭,大盆的鱼圆一上桌,那一个个白嫩得宛若凝脂的鱼圆,色泽纯正,个儿大,弹性足,趁热吃,入口鲜嫩柔滑,齿颊留香。吃鱼圆,喝着热腾腾的飘着葱花香气的鱼圆汤,真乃锦上添花。“好吃!”“正宗!”“鲜!”啧啧称赞之声此起彼伏。客人脸上荡漾着满足,主人殷勤地让大家“喜欢吃就多吃几个”,话语中洋溢着自豪。
如果提前预订打好的鱼圆浆的话,你还可以打包回家再过回瘾。但味道就没有在洛舍吃的那么地道,那么正宗了。我明白:地道的洛舍鱼圆里糅合着许许多多的洛舍的水土人情呀!
吃在洛舍
朱炜
作家毛尖在为《烟火三十六味》一书写的书评开头就是字典式地介绍中国的美食做法,“蒸、煮、煎、熬、滚、汆、涮、煲、烫、炙、卤、酱、风、腊、熏、糟、醉、酿、炒、炝、炊、烧、爆、炸、灼、焗、焖、炆、烩、熘、焯、煨、烘、炖、煸、烤”,已经很全了,但还有漏网之鱼。
妻家在洛舍漾边,洛舍镇以靠近洛舍漾而名。洛舍漾为德清县北流之巨浸,与湖州接壤,宋人说漾产金莲子,明人形容风帆往来,菰蒲交映,鸂鶒、鸬鹚或上或下。洛舍漾为著名渔场,直至20世纪中叶,当地人还养鸬鹚捕捉野鱼。古往今来,洛舍漾就这么来去自由地荡漾着,饱满充盈的漾水,经过洛舍镇东的大通桥,与小镇的河港连成一体。
小女出生后,每次回洛舍,最喜至环绕老街区、连接洛舍漾的十里琴廊玩耍。有一日,在琴廊的转角,偶然发现墙上书有一首诗,是清人戴望的《洛舍漾》题诗,第二句为“百里湖山指顾中”。这不是我结集出版第二本书的书名吗?“指顾”,很好解释,就是手指目顾,即对家乡的山水要很注意的样子。引申开来,我们对于这里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故事,必须知道一点;对这里的饮食和风俗,要偏爱一辈子。有人说,在吃上,洛舍仅次于新市,真正的洛舍人应是不答应的。那些冠以洛舍前缀的食物和味道,都是有出处的,有原乡的。小女当然不能理解这些,但被问到洛舍有什么好吃的时,必会说,阿母做的肉饼子。
洛舍是很江南的地方,却在对日常食物的做法上运用了许多北方的词,可谓精准。一个肉饼子,就贡献了两个北方特点的词:放、焊。油里放放,还好理解,类煎或炸。至于焊,也太猛了吧,问洛舍人,其实与煎或炸无异,只是用极少的油,土话一直叫“熯”,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专有的词。
把肉剁成细末,用蒜蓉、鸡蛋、芡粉拌匀,上手拍成巴掌大的生坯,入油锅是关键。先将生坯放入锅的边缘,待贴锅的一面有八成熟时,自然氽入油中,待肉饼色至金黄,取出摆盘即可食。虽是高热量的食物,但薄脆爽口、外酥里嫩的味道令人欲罢不能,何况这种地道的传统美食并不常见于餐桌。洛舍人习惯于将在肉饼子前加上“生熯”,不仅用词厉害,而且名字一绝,比起那些所谓“生汉肉饼子”不知高明多少?洛舍肉饼子,几乎是对肉饼子最高的评价。
洛舍人还自创了特色肉饼,在剁好的猪肉里掺入土豆丝、藕丝、荸荠丝、南瓜丝或芋艿丝等,做成各种美味的肉饼,从前这样做是为节省肉量,现在更为吃个健康。
所以说,洛舍人聪明。无怪将洛舍当作永远的外婆家的张抗抗老师如是写道,“我记忆中的老德清人,就像雪白光滑的洛舍鱼圆,悠悠哉轻松松浮在清汤上”,“早年的德清人,好似香喷喷油汪汪的煎肉饼(请允许我改成“生熯肉饼子)……日子过得很是滋润”“也像酱红色的洛舍豆腐干,薄薄的小方块,色泽含蓄体型精巧”。一个自然段里出现了三道洛舍美食,这是美食与地域文化、人的性格之间的综合,非外地所能并比。
有一种改良叫,粽子变千张包。洛舍的许多人家都会做一种糯米千张包, 色泽红亮,口感糯软,营养丰富,美味又充饥。今有新名“慈母千张包”。
“来一碗金馄饨。”金馄饨是洛舍从小吃到大的、吃不腻的美食。何为金馄饨?把肉馅馄饨置于平底锅内,淋上酱油,滋啦啦冒气出锅,油光晶亮。《俚歌》云:“形如元宝色如金,重馅薄皮风味纯。踏破城乡下三府,鲜浓独一煎馄饨。”如果没有读过这首诗,没有到过洛舍,金馄饨不过炒馄饨耳。
吃在洛舍,不独喜爱美食,还有与美食串连一生的钟情记忆。这就是对日常生活最好的表达吧,你在爱你的人身边,爱你的人在你身边。
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