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神富有】活化历史文化,赋能乡村共富——外婆桥
发布时间:2021-10-11 | 发布人: | 点击量:1508助力精神富有
打造“无差别城乡”
德清县图书馆助力打造“无差别城乡”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建设,利用本馆馆藏文献与数据库资源,深入实地调研,梳理乡村文脉,赋能乡村共富,推出洛舍镇洛舍村,第二期为《外婆桥》。本期分享作家朱为先笔下的《外婆桥》。
外婆桥
朱为先
那是一座美丽的大石桥,用整条的大青石砌成的,矗立在小镇的西头。运河从桥下流过,汇同了不少河汊港湾,在不远处,聚成了一个无限澄碧的洛舍漾。有了这顶桥、这个漾,小镇显得特别秀丽,特别有韵致。
1951年,张抗抗1岁时与外婆陈春舟、母亲朱为先、父亲张白怀合影
每年暑假,我都带抗抗到外婆家去,那时要坐一夜航船才能到达。我们和许多人一样,齐刷刷地躺在船板上。老乡们吸着旱烟管,用软软的土话交流着四乡的新闻。在乱嘈嘈的咳声和团团劣质烟草的呛人的雾气中,我们酣然入睡。有时半夜醒来,就听到汩汩的水声,还有苇管编的拦鱼网擦过船底的啧啧声。鱼寮中的灯火一闪一灭,那是渔人在夜间捕鱼,明天准有鲜蹦活跳的鲫鱼上市。
水藻的气息,桑林特有的生涩气息和水乡的鱼腥气,混和在氤氲的夜雾中,挤进船篷来,温柔而熨帖。
天刚蒙蒙亮,就听到船上伙计用脚板重重地、有节奏地踩着船板,那是通知大家,我们的小镇到了。我把抗抗叫醒。最先看到的,便是在晨曦中披着一抹金黄的古老石桥,它斑驳苍劲,青石上长着墨绿的苔藓,倒映在水中颤颤巍巍的,真像一个慈祥的老人。抗抗对着桥大叫:“外婆桥,早上好!”话音未落,果真从石帮岸上出现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下子就把抗抗抱过去,外婆来接抗抗了。
到了家,桌上已摆好了早餐。葱花拌生豆腐、酱油豆腐干、烘青豆、稠稠的白米粥,水乡人传统的早餐。才坐下,四邻的亲戚都来了,长呀,短呀,说个没完。
一帮老熟人走了,便有一群小姑娘来看抗抗,小云、菊英、阿丽。见面时一阵阵叫呀,笑呀,跳呀,闹过之后,立刻把她拉出去玩。直到吃中饭才回来。抗抗兴高采烈又神秘地告诉我:“你知道吗?外婆桥下有那么多鱼,你要抓的话,我可以教你。”她眨眨眼睛:“就是在淘米箩里放几颗饭粒,浸下河去。这个小傻瓜,会大摇大摆地来尝味道,你把米箩一提,就全都落网了。”抗抗把放在背后的手伸出来,掌心有几条一寸长的小鱼,鳞片亮晶晶地闪着虹彩似的光。我找了个大口瓶养着。
接着一个名叫阿四的小男孩送来了一个纽扣大小的小甲鱼,菊英又去捞了几根水草放进去,玻璃瓶里十分热闹:小鱼在黛青的水草间钻来钻去,还相互咬尾巴,吐着水泡泡,一啄一啄地去啄饭粒。小甲鱼拼命划动四肢,能翻朝天跟斗。我们全家人都来看,个个看得哈哈大笑。这一天,抗抗没离开过这个玻璃瓶,连午睡时也要将它放在床头。她对我说:“妈妈,我们要把小鱼带回杭州去。我要把小鱼养大,让她出嫁……”
晚上,青石板的街道已经用凉水泼湿,各家的藤椅、竹榻、凉席搬出来了,大人孩子都在门口乘凉。
天黑透了时,繁星便像花似的撒在天空,一道淡淡的银河横扫过去,波光和星光交相辉映,使小镇显得格外轻灵。风吹来已有些凉意,忽然从大石桥上传来了一阵胡琴声,一个苍老的声音和着琴音唱着一首悲凉的曲子,那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生意人投宿在别人家,晚上听鸡窝里母鸡在对小鸡说话,母鸡说明天一早主人就要杀它做菜招待客人,它对小鸡千叮万嘱,早上要迟点出窝,露水草吃了要拉肚子,晚上要早点进窝,免得被野兽拖走,老鹰来了要躲进草丛,黄鼠狼半夜来敲门,千万别开门……母鸡和小鸡哭了一夜。
歌词是这样唱的:小鸡呀小鸡,我的心肝肉,露水凉彻骨,儿吃了肚痛,没娘照顾可奈何……
很静,很静,听得到水拍岸的声音。风掠过黑瓦和屋顶,带着揪心的嘶哑的声音在小镇上空盘旋,沉重地叩击每个人的心灵。
大家都不说话,母亲们紧紧地搂着孩子,老人们摇头唏吁,祈愿上苍不要降临突然的灾难,夺走亲人。我看看抗抗,她的眼中泪水流下来,只微微吸着鼻子。一会儿她猛一转身,奔回到外婆家中,把那个装甲鱼和小鱼的瓶子捧出来,走到桥边,连水草一股脑儿倒进河内。她说:“让它回家,妈妈在等它们哩!”
多少年过去了,抗抗的许多作品总是洋溢着纯真的爱和人性,像《白罂粟》《我对命运说,不!》等。在作品中她关心着弱者的命运,她做出人性回归的呼吁。我想,这可能和外婆桥的影响有关系吧!外婆家乡的小镇,人们是这样善良、淳厚,彼此相爱!从小,抗抗是在这个氛围中长大的。
外婆桥真是座美丽的桥!
洛舍的桥
原载1995年11月25日《建德报》
朱为先(1922-2016),女,儿童文学作家,洛舍人,浙江湘湖师范毕业,历任《浙江日报》副刊组记者、杭州第十中学语文教师,离休干部。1980年后曾受聘编辑《小螺号》《当代少年》以及《江南》杂志。出版有儿童文学作品集《幼小的心灵》等。
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