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神富有】活化历史文化,赋能乡村共富——防风山

发布时间:2021-09-28 | 发布人: | 点击量:1533

     

      德清县图书馆助力打造“无差别城乡”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建设,利用本馆文献与数据库,通过采访村书记,梳理乡村文脉,赋能乡村共富,特设“助力精神富有”专栏。

      防风山,又名封山,防风氏封守之地,以禁樵采,唐天宝六年(747)敕改防风山,在德清境内以地域命名的山中,历史最为悠久。第五期“防风山”,邀请您共读德清作家梅苏苏《防风山记游》与朱炜《封山古洞的幽光》等。

      

防风山记游

梅苏苏

      早就知道三合境内的防风山是本县的一座名山,为防风古国的中心区域,留存着大量的古迹景点,但真正欣赏它,还是今年春天的事。

图片

通往蝙蝠寺的石阶

      站在防风山北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洁净宽敞的石阶,长数百米,从山脚直抵云峰深处。石阶两边,树木参天,翠色逼人。抬头,日影隐约莫辩,低头却又尽是山花迷眼。走过十几级台阶,红尘便仿佛已相去十里百里,车声人声皆不可闻。两耳只有飒飒的风吹叶动之声,与此起彼伏的鸟鸣声。

图片

封公石室(1991年吴文贤摄)

      行至中段,眼前豁然开朗,天光云影如同水流一泻而下,托出了非常明朗光辉的一块空地,素有“大人之堂”之誉的“封公石窟”,即俗称蝙蝠洞的胜景便坐落于此,相传为防风氏的居所,现辟成一个洞庙。洞顶上方刻有“伽蓝殿”三字,洞内塑观音、财神诸菩萨供人拜奉,佛像均在一米以下,很精巧别致。邑人沈维均曾为它赋下一首五律,其中以形容其阴凉的“无风凉刺骨,久坐欲披裘”两句,最为确切。

      石阶尽头,又是一寺。黄墙褐瓦,肃穆端严。对照史料文献,大略能推测此地应是“偏霸威名盛”的防风祠遗址。但因文革中,不仅祠院尽毁,连两株可作标识的千年黄杞也被连根拔掉,所以也只能是猜测而已。

      出寺院右行百米,可见一水潭,潭深不可测,料想是“百丈潭”了。潭的一面为千年石壁,犹如剑削,壁色苍苍而多覆青苔。两边老树森森,古藤蔓蔓。走到这里,忽然很奇怪地听不到一声鸟鸣了,也感受不到丝毫的风吹叶动,一切都好像是静止的,凝然的,有着一种语言无法诉说的旷古幽深的味道。

图片

蝙蝠寺(卢前绘)

      在防风山最舒畅的一刻,当属站在半山腰的一块巨石上时,那石或许也有来历,可惜我不能得知。其石大如几案,一半深埋山间,一半却凌空突兀。面北昂首挺立,但觉天风浩荡,衣裙漫舞有飘飘欲仙之势,而下渚湖及周围百里山河,尽收眼底。人之渺小,瞬间得悟,人之胸怀之宽广,也同样瞬间得悟。

      防风山主峰为待鹤峰,原有七棵古松,虬枝曲干,时有野鹤来栖,故留“奇松待鹤”之景名,但现在却仅存一株了。可欣慰的是,更多更多的幼松正在欣欣成林,想将来定又是一片让人留连不已的好风景。

      德清处处有景,防风山处处有景,这点,我深信不疑。


【作者简介】

      梅苏苏,女,德清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封山古洞的微光

朱炜

      作为防风氏封守之地的封山,自唐天宝六年(747)敕改防风山,迩来一千两百余年了。德清境内山水佳胜甚多,有四座以域名之大者作山名,曰防风山,曰永安山,曰武康山(即铜官山),曰德清山(即乌牛山),而其中历史最悠久者,首数防风山。

      防风山,东起观音岭,西接茅田畈,北至元代古刹资敬寺址,南临下渚湖,旧有八景,曰封山石室、古庙唐碑、乾峰耸翠、巽渚澄清、西岭朝烟、东岭夜月、湖山云霁、渚桥夕照。其中封山石室、古庙唐碑、巽渚澄清、渚桥夕照四景犹存。游防风山,必进封山石室,此为该山最精华之一角,是山岳灵气的佐证。此处本是火山溶结岩中的一个裂隙洞穴,经人工挖洞取石而成。洞深广,高三四丈,相传为防风氏居所,若《山海经》里的“大人之堂”。清康熙初武康知县吴康侯《封山记》描述为“岩窦轩翥,高可三四丈,如堂皇然,其中可陈百席”。不知何年起,依洞凿窟,建起一座庙宇。

图片

封禺山图标识封公洞

      清康熙诸生、前溪三子之一的唐靖熟谙此地风物。话说唐靖六世祖唐礼官至江西饶州同知,曾在防风山下构楼五间,名万竹山房,著有《万竹山房集》。至唐礼子唐尧臣,藏书万卷,篆印“借书不孝”,自抄书目,以贻子孙。唐靖就近建过一间渚湖草堂,洪昇当时还没写完《长生殿》,来访唐靖,只见眼前“菱荷兼渚绿,松竹助山青”。两人相逢歌复醉,同进洞,忽然不再说话。洪昇于是赋诗:“松崖未及巅,石洞忽旁穿。泉滴四时雨,云通一线天。藤萝盘土室,蝙蝠避炉烟。借问安禅者,跏趺定几年。”洞壁长年滴泉,知客僧用小甏接之,烹煮香茗以待贵客。

      蝙蝠,古人视为吉物,清康熙初武康知县吴康侯《封山记》载,“封公洞,俗呼蝙蝠洞”。此一句,真有广而告之之效。昔洞内蝙蝠很多,1958年大积肥时,曾有社员入洞挑出蝙蝠粪百数十担。考洞中壁龛痕迹,原应有若干石雕佛像,今仅遗一只清光绪十九年(1893)凿石香炉,古朴可爱。

图片

封山古洞石香炉

      1966年,时在二都工作的沈立民陪云岫寺能山法师登防风山,作七律一首,诗云:”崔巍屹立莫干东,屏障二都气势宏。蝙蝠洞中寒气冽,龙蛇潭底冷泉通。虽无肃肃参天柏,却有亭亭不老松。我叹青山何不幸,此身未长对湖中。”此诗虽在平仄上有些瑕疵,但在那个特殊年代,传统文化式微,未经专业训练,能写出如此句子,已显得难能可贵。

      1975年,诗人卢前登防风山,题诗蝙蝠洞:“空山乱树石阶斜,危洞谁识小国家。物换星移存蝙蝠,今来古往等烟霞。一街临水舟浮境,万亩春耕人绣花。福地富饶怀祖德,莫教禹域再分瓜。”六年后,馀不诗社在德清成立,卢前任社长,沈立民为第一批社员。

      “封禺遥对莫干山”,百年看莫干山,千年看防风山。查1994年版《莫干山志》知封山古洞口原有一庙,1989年复建,庙门悬额“普渡众生”。静澄法师后募金重建。诗人杨宏伟在二都教书期间,很多次在洞里静立冥想,写了不少诗,其中就有一首《洞天福地》。

      据2012年版《湖州市志》,2001年取名蝙蝠寺(《湖州市志》误将资敬寺作蝙蝠寺前身)。记得去年秋(2020年9月19日)友人在古洞举办“山寺问琴”,邀往听琴,我因事缺席,后见琴会照片实不负大雅之堂,遂作一五律以酬琴会资助者果缘禅师:“沥滴调琴轸,封山古洞幽。兰苕青绣客,香篆碧茶瓯。面壁高风振,聆音野鹿呦。禅师多结友,蝙蝠满墙头。”此蝙蝠非真蝙蝠也,指蝙蝠云纹耳,流云百福。

      近年,德清县图书馆组织“走读德清”活动,我带队登过防风山数次,到过蝙蝠寺数次,或驻足寺廊,俯瞰下渚湖全景,或穿寺而过,面壁。

图片

面壁(卢前绘)

      初游者若不加留意,恐误认小蝙蝠洞为大蝙蝠洞。小蝙蝠洞又名仙鼠窟,为迦蓝殿所在,前立“魏兰又来”石刻;其大者依药师殿,洞右侧峭壁有“魏兰来”等石刻,魏兰,是民国武康县知事。魏兰之后,武康县视学潘振伦至,题“封山蝙蝠洞,武之揽胜也,已未(1919年)八月”数语,武康县知事熊宪章至,题“夏正己未重九……登临亦胜事也,因志其崖”,悉由塘泾石匠刻之。虽经风雨侵蚀,字迹不清,却使我想起熊知县书、塘泾石作造“东野古井井圈刻辞”。千百年来,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忘防风之迹、孟郊之情,孰能说德清人的精神富有不源出于此!

      还有一处“洞天福地”摩崖,似更早。当果缘禅师用手机手电筒的光照亮石壁上的“洞天福地”四个大字时,时空仿佛穿越了。

      我想,封山石室之内既有如此厚实的文化积淀,之外又有如此旖旎的自然山水,只要稍加做点两者融合的文章,何况湖山本一体,相映生辉。

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导览图

 

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