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神富有】活化历史文化,赋能乡村共富——散文家笔下的下渚湖
发布时间:2021-09-14 | 发布人: | 点击量:1554
德清县图书馆助力打造“无差别城乡”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建设,利用本馆文献与数据库,通过采访村书记,梳理乡村文脉,赋能乡村共富,特设“助力精神富有”专栏。
第三期“散文家笔下的下渚湖”,邀请您共读德清县图书馆驻馆作家张抗抗美文《下渚湖湿地探幽》,“下渚湖,一片宁静优雅的江南湿地,位处浙江德清县武康镇东南,一个叫二都的古村边上”,以及上海作家杨宏伟美文《防风国:英雄的故乡》,“在二都百姓的心目中,防风氏高大魁伟,是男子汉的最高典范。有几次我在乡间散步,看到年轻的母亲给幼儿喂饭,他们会这样告诫幼子:‘多吃几口,长大了像防风王一样高大有力气。’”
【作者简介】张抗抗,著名作家,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德清县图书馆驻馆作家,其写下渚湖美文除此篇外,另有《防风神茶》。
《下渚湖湿地探幽》
张抗抗
下渚湖,一片宁静优雅的江南湿地,位处浙江德清县武康镇东南,一个叫二都的古村边上。尽管事前已听说了它的种种奇妙之处,以及关于它的古老传说,在今年初夏时节那一个斜阳烂漫的傍晚,当我贴近烟波浩渺的宽阔水域,进入河汊曲折的深处,穿越幽然静谧的水巷长廊——这一大片新近开发、少为人知的水乡胜景,仍然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曾走过许多名胜之地,往往总是声名大于亲见实感。而这个卧于绿野、羞于面世、沉默而含蓄的下渚湖,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例外。
若是再不去下渚湖,也许真是枉为杭州人了。毕竟,它离杭州只有半个小时车程,不说近在咫尺,也算得是杭州的后院呵。
下渚湖,古称防风湖。中心湖区达1890亩,比西湖略小,湿地面积36平方公里。北依防风山,湖水的源头之一的余英溪汇入东苕溪,属南太湖水系。很久以前,古运河曾从中穿境而过。湿地——沼泽河汊草滩相连的水域,素有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之称。在以水运航行渔业水生经济植物为主的江南水乡,历经数千年岁月风雨,竟然留有保存如此完好的“观赏性”湿地,应是天赐浙人的福分了。
坐船走下渚湖,轻轻掠过悠悠的水面,那种微微的眩晕,有点像一次想象的梦游。
白鹭(朱陈强摄)
船码头设在碧绿的河湾里,狭长的河湾像一支低调的序曲。水路渐宽,熟悉的水乡河港,船过浪涌,没了泥岸的水线,又缓缓退去。窄窄的河口,水里隐现着一排齐整的竹篱,是养殖户的鱼寮。船上电瓶发动机的声音戛然而止,像是屏息静气的呼吸,船身无言地滑过竹篱,水面静寂无声。船声复起,在水上划出长长的弯曲弧线,前方豁然开朗,视线所及一片连天的碧水,饱满得像是要溢出来了。这就是被当地人通常称为“漾”的湖泊,也是下渚湖的主体。望得见东北角的湖岸边,两座葱郁的小山,名为和尚山和道观山,中间以细长的扁担山相连。传说夏禹时代防风氏治水,因挑土的扁担断裂,由撒落的土疙变成。山不高,满山苍翠的乌桕树,镶嵌着星星点点的白。白色鲜活,时而闪动,一片片绕着绿山升腾盘旋。船近了,看清那飞翔中的白色,竟是一群群硕大的鹭鸟。白鹭的翅膀在水面掠过又飞起,而后从容栖息于树冠,那座小小的绿岛,像是开满了巨型马蹄莲。下渚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多年如一,数量繁多的白鹭群,年复一年在此生息,已经成为下渚湖最具观赏性的景色之一。小船远去,回望湖上两座小山精巧秀美的倒影,人说犹如美女的双乳,也确有几分神似。
光影(郦清摄)
夕阳渐斜,小船经过一处建有竹楼茶屋的小岛,慢慢偏离湖区中心,驶入边缘的湿地水域。眼前是一条隐没于高草中的丝绸水道,宽度似刚容得一条小船通过,伸手可触岸边湿漉漉的树根。水道如巷,一个弯连着一个弯,眼见得船头抵住了前面土墩,已是“山穷水尽”了,船尾一摆,迎面陡然一道闪亮的水色,长巷又朝着芦苇深处延伸而去。两岸是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芦荻和苇丛,散发出潮湿的草叶气息。偶有几株高昂的松树(还有并肩缠绵的情侣松),突兀地立于高地,透出一种防风古国桀骜不驯的骨气。间或可见几只毛色鲜亮的农家鸡,在竹林里漫步觅食,这些散养于小岛上的家禽,吃尽新鲜的活虫鲜虾,一日日健康成长,到了秋季,主人只管上岛来捕获即是。欲知何为桃花源,想必也不过是此情此景罢了。船儿径自往前,如在陡峭的山路上盘旋,弯儿拐得越发地频繁。竹叶扶疏,树影婆娑,左边一棵桃,右边一株梅,让人想象春天的日子,在落英缤纷的水流中漂泊,该是怎样的惬意和妙曼。水巷忽然就幽暗下来,两岸的树越发地密集了,像是在小镇的一条廊棚长街里穿行。异香袭来,水气醇厚,只见一棵棵百年树龄的古香樟树在水边依次伫立,水路顿时似被树叶的浓影阻塞了。那一段悠长的港道,扬脖仰面睁大眼睛,一阵慨叹接着一阵惊呼,一个意外连着一个意外——也许世界上唯有江南湿地的水巷两岸,会生长着如此壮观的古樟树群落。小船贴着盘根错节的树根青苔缓缓滑行,天空消失在树冠里,水巷隐没在树荫里,脑中闪过亚马孙河原始丛林间的诡秘河道,那一刻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云游(陆瑾摄)
据说下渚湖整个湿地水域中,隐伏岛屿台墩600余座。湖中有墩,墩中有湖;港中有汊,汊中套港。弯弯绕绕走了近一个时辰,就像走失在一座巨大的水上迷宫里了。
天光忽又明朗,船已驶出水巷,前方是恬淡辽阔的湖面,远远可望见岸边农家隐约的白墙。小船像是在绿色的田野中行驶,两侧菱莲莼菰漂浮的嫩叶,随着波浪起伏。一只青灰色的苍鹭,蜷着身子懒懒地蹲立在养殖场水中的木柱上;两只长脚鹭鸶拨开水面凌空起飞;三只黑白相间的沙鸥盘旋不去;四只野鸭泰然逐波浮游。最喜是一群乳毛未干、淡黄色的鸳鸯小雏,扑扑地啄着水草,欢欢地溅起水花,雀跃着钻入油汪汪的水葫芦叶片下去……
德清德清,你拥有满山翠竹的清凉莫干山,已是你不竭的财富和荣耀,却还藏掖着这一片扑朔迷离的下渚湖大湿地,让人一时把杭州西湖都暂忘了。
相传当年大禹为表彰防风氏治水有功,特赐封山禺山方圆百里,立为防风国,为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下渚湖上岸不远,即是历时1700年之久,又于1996年重修的防风祠。游历了下渚湖的美景,再听奇异的防风氏神话,德清的自然山水,在历史的风烟中更增添了人文的重墨。
200年前,剧作家洪昇有诗曰:“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三山浮水树,千巷划菰芦。”
这“天开”二字,尽得下渚湖幽深野逸之神韵。
只求今日游人纷至沓来探望下渚湖时,多多存有维护下渚湖原始风貌的一份爱心。
《防风国:英雄的故乡》
杨宏伟
二都,防风氏的故乡。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两年。防风氏是一个悲剧英雄,其惨烈之处就在于“功成被诛”。在蛮荒的岁月里,洪水如猛兽,防风氏为民请命,治水功成,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禹王诛杀。
这是一个特殊的英雄,建大功却遭生之被夺,英雄的身上充斥着一种张力。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反差充斥着英雄的灵魂,也充斥着百姓的思想。在这种张力绵延不绝的昭示之下,英雄的形象落地开花,形成了这一带独有的人文景观。
在二都百姓的心目中,防风氏高大魁伟,是男子汉的最高典范。有几次我在乡间散步,看到年轻的母亲给幼儿喂饭,他们会这样告诫幼子:“多吃几口,长大了像防风王一样高大有力气。”幼子一听夸他像防风王,得意起来,吃饭也专注了许多。母亲似乎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英雄的形象,母亲的这种提醒和寄寓,是一种真正的拔揠,使英雄精神代代相传,生息不止。
渔歌晚唱(马升六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缅怀着自己的英雄。丰收后的第一碗“新米饭”必会献给防风王。防风茶也是上好的祭品,自古有之。取野生橙子的皮,剁碎,加入炒熟的野芝麻,拌匀,加盐腌制。祭祀时,用筷子夹少许入碗,加烘青豆,冲水即成。青豆纷纷下沉,在水中折着充满生机的绿色;野芝麻挤在水表,晃晃的如同无数黑色的眼睛,泛着幽冥的光。防风茶原本是专门用来祭祀防风氏的,如今,防风茶已经成为日常茶。所以,二都的防风茶既可以祭祀亡灵,也可以招待亲朋,慰藉自己。防风茶水微咸略涩,嚼碎野芝麻,满口溢香。二都人以茶待客的习俗由来已久。一方桌,一水壶,一碗,一罐。主人陪坐一旁,与客笑谈。茶水见干,主人起身“开”(“倒”的意思)水。一茶三开是待客之道。老朋友串门可没这么讲究,自己动手,要几开就几开,橙皮芝麻青豆自加无忌,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
夕照下渚湖(郦清摄)
二都是英雄的故国,风光秀丽。防风山偃卧古今,带着神秘的色彩。蝙蝠洞有两个,小洞居山腰,冬夏恒温,炎热的夏季,常有人日夜隐洞避暑。大洞居山顶,入口平坦宽整,可纳百人,有水自顶岩滴落有声;内有隧洞缓缓斜下,深不可测。上得山顶,水乡泽国全景尽收眼底。全是水,贯通了所有的土地,白亮亮如银蛇游动。房屋造在堤坝之上,如同鸟窝,在竹子的掩映之中,时刻体验着生命的持续和变离。远方有眼睛睁着,那是下渚湖的灵光,在古朴而又崭新的水波之间,时时流溢出来。
下渚湖是一个天然湖,湖面开阔,野鸭群起群落,双双相随,它们的爱情在天空开花于水中结果。湖的边缘长满芦苇,鸟雀在芦苇中不停地吟唱。还有无数的水道,在芦苇中蜿蜒游向各个村落。
20世纪90年代杨宏伟在二都教书期间在防风山留影
【作者简介】
杨宏伟,笔名远方,现居上海,有诗集《远方的诗:年轮》。1994-1999年期间曾在二都教书5年。该文作于1996年6月6日。另有散文《下渚湖,我心里的湖》发表于《华东旅游报》2017年7月27日。
名家写下渚湖美文存目
李利忠《下渚湖吃茶记》
(原载《联谊报》2006年5月9日)
高松年《下渚湖记感》
(原载《浙江日报》2008年11月14日)
王征宇《源远下渚湖》
(原载《扬子晚报》2012年8月8日)
复达《印象下渚湖》
(原载《四川文学》2015年第8期)
林国强《清幽野趣下渚湖》
(原载《中国地名》2016年第7期)
冯飞雅《邂逅下渚湖》
(原载《散文选刊》2017年第8期)
王珏《下渚湖:浮生半梦半醒间》
(原载《江南游报》2018年5月24日)
李治钢《芦花漫雪下渚湖》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2月9日)
后期将呈现于德清县图书馆官网
“地方文献”栏目
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