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红》秋季号丨红楼不见,梦依旧在,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发布时间:2020-11-21 | 发布人: | 点击量:989

千等万等

《问红》秋季号

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编辑手记

《问红》

 

“历史是划上句号的过去,史学却是永无止境的远航。”我想,每一时代的历史,犹如一幅画的片断,而史学是人类历史的一幅长卷。钱穆曾说,屈原《楚辞》,解答了文学与道德,司马迁《史记》解答了文学与历史。其实,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抑或中国的艺术,都是为每一时代社会现实所用。

近日,读漓江出版社《一代名师周其勋》,作者把传主聚焦于近代史学的远航之中。将文学与历史,文学与人生结合在一起,把一代名师的品学、育人、人物、译著等,置于历史大变革中演译。此书作者邝启漳博士,注重人物与事件细节,在详实考证基础上,还原于历史的本质。可以说,这部传记,是国内第一部以创新方式的近代教育史。全书赋于极高的文学价值,作者用文学眼光看史学,又能以文学的笔调,绕于名师周其勋为中心,展现了一个更广阔历史画面。

一代名师周其勋,上世纪和丰子恺同为“浙江第一师范”学友,虽职业不同,两人终其一生,成为至友。而当年执教于浙一师的老师,更是上一辈的名师,如夏丏尊、许寿裳、沈尹默、李叔同、陈望道、朱自清、周树人(鲁迅)等。

当年,新文化运动后,世界潮流浩荡向前,这一代人受前辈的影响,如丰子恺上日本,周其勋考上官费后,和一大批有志者,走向了更远的世界。

一如钟叔河先生的《走向世界丛书》,写了1919年前,国人亲历欧美和日本的记述。尔后,便是周其勋一代人,踏着前辈的足迹,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奔赴远方。这幅近代教育史上的长卷,于二十世纪上叶展开。他们出国后所见所思,仍如孙中山所云:“始见轮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这一代人,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有古建筑家的梁思成、林徽因,有诗人徐志摩,有1929年,当选为留美学生委员会中部主席的高士其。高到纽约开会时,数次拜访周其勋夫妇。作为中国首席科普作家和科协领导的高士其,与周其勋夫妇结下了不渝的友谊。那一代名师,还有竺可桢、朱光潜、沈尹默、李叔同、马叙伦、王星拱、李四光等响亮的名字,真可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周其勋教授,作为一代名师,曾在教育和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三四十年代报章杂志上,不单可读到周先生的许多文章,还可在许多学术、文化和社会活动上,看到他的身影。他曾在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光华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校任英语教授兼外语系主任。他是夏志清哥哥夏济安的老师,也是上海出版界大家丁景唐的老师;还是大名鼎鼎钱钟书先生出国的考官。

他在中央大学任教时,讲授英国小说与诗歌;同时担任国立编译馆人文组主任,负责审核各种人文译著和大中小学的英文教材。作为资深翻译家,他主持翻译了具有广泛影响的《英国小说发展史》《英国当代小说四家》《少奶奶的扇子》和《拜伦》。他对著名法学家钱端升所译的《英国史》和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的长篇评论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

钟叔河先生在《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中曾说:“历史无情亦有情,后人的思想和事业肯定要超越前人,但前人的足迹总可以留作后人借鉴,先行者总是值得纪念的。”若从这个意义上讲,传主离世40年后,《一代名师周其勋》及时出版,无论是纪念和借鉴,皆是读者之幸,亦是当今借鉴培养人才之幸。

 清润2020年秋,于听雨斋

 

 

 

 

 不用回复公众号,

喜爱《问红》的朋友从即日

直接前往二楼服务大厅前台登记领取!

我们的工作时间是9:00-20:30(周一闭馆

希望你我都能在阅读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让阅读融入我们的生活,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