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图书馆第二十七期驻馆作家——潘向黎翩然而来
发布时间:2020-09-10 | 发布人: | 点击量:1338谁承想这一年发生诸多事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天随着夏日烦躁的消逝归来了,带来了一份见面礼——德清县图书馆驻馆作家第二十七期。
幸运曾经相遇,还好如今重逢,这一年我们失去了很多,但却也得到了很多。驻馆作家重新上路,路很长,重逢若此,平淡馨香。
诗经有云,“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她品茶、写人可信手拈来诗句,透出一种深邃而迷人的古典气息;写故乡、写小说,知人论世,内里又无限丰富。在她的文字背后,是一个明亮豁达,又柔软又英气,充满现代性的自我。面对生活,她从未有披头散发式的呼天抢地,不曾写真正痛恨和鄙视的人,是修养和定力,让她拥有“世事浮云乱,此心孤月明”的气度,表现更多的是一种静水流深的美。这同样也是生活和文学给予她的温度。
德清县图书馆第二十七期驻馆作家——潘向黎翩然而来。
9月19日
潘向黎老师入驻德清县图书馆,带来《作品内外的人生》为主题的读者交流会。
9月20日
一、潘向黎老师做客第七十一期“春晖讲堂”,主讲《阅读与人生的可能》。
二、《穿心莲》《白水青菜》《梅边消息》签售会。
在上海的一万个念头——潘向黎随笔集《万念》节选
夏日里,台风将至的天空,透彻明亮得让人怔住的那种蓝,异常大朵而立体又压得特别低的云,爽快的风,梳理着尘世一切烦乱,面对一阳台带水珠的植物在风中的各种姿态,我突然想起了小林一茶著名的那几句:露水的世啊,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
连绝望、连空寂都不能熄灭的对此生此世的恋慕。绝望过、超脱过,但依然还爱着,不能不爱着。
彻底看破,彻底“淡”,彻底“空”的人,也许是没有的。因为所有人毕竟只活在此时此刻。
纵使有来生,此生也不知道。终究还是要一寸寸活过今生。
《穿心莲》
潘向黎/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年8月
人生的关注像一个光圈,只有关注的内容在强光中,其余的暂时隐没在相对的昏暗之中。
关注的内容可能依次是:升学、恋爱、求职、婚姻、孕育、孩子、老人、丧事、第三代……依饮明灭。
直到光柱消失。
年轻时看花都挑剔,要挑最完美的才肯久久凝视。
中年之后,依然爱花。但觉得朵朵都好,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委屈处。
不,不只是对花宽容,人生到此时,已经是有花看花,无花看叶。
在西泠印社,有一种不陌生的伤感在心间升起来。有的地方总让人有点伤心。因为你不是来迟了几百年,就是来早了几百年。总之,这个地方让你联想到的历史氛围,以及它所强烈暗示的时代,和你的此生,永远地错过了。
黑白分明的人觉得明哲保身的人不洁净,不可敬。明哲保身的人觉得黑白分明的人不聪明,不可爱。
因为人人觉得自己对,所以对另一种类型总暗含怜悯,或者不屑。
基本上,每个人在怜悯或者轻视别人的同时,也都被别人怜悯和轻视着。
想到这一层,人世有一种淡淡的幽默。
看过去自己恋爱时的日记,有一种看亡人书信的悲哀和感动。
有情所喜,是险所在,
有情所怖,是苦所在。
——《自说经难陀品世间经》
说得是。但,又如何?明白了,依然险,依然苦。
我们都像犯了重罪的人,虽然可以诚心诚意地认罪,但也不能减轻惩罚。
有些事是不可能用“忘记”来对付的。
或许,人只能将经历过的所有痛苦所沉积下来的黑,装进一个人生的小格子里,不再任它像墨汁一样,在人生的画布上四处洇开。
有时候疲倦又烦闷,就会渴望一个人待着。
不需要什么海边,不需要什么园林,只要在家里就好。也不需要有服务员招呼,更不需要家里人陪伴,只要一个人就好。
一整天,不需要考虑别人的存在,不需要照顾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大脑回归一种“空”的感觉,几乎就是睁着眼睛睡觉,这是最好的休息。
往往听着音乐休息个大半天,就会随手翻出一些书来看,这时候看的,都是真心喜欢而且让人放松的。就像一个人累极了,只能见见最知心的老朋友。
《白水青菜》
潘向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9月
听到一个朋友评价一个人:此人比较混沌。
恍然大悟。过去总觉得那人是过于良善,有时是糊涂,有时是迟钝,原来是混沌!深以为然,可惜被评价的也曾是我的朋友,不便附和。
有的人很好,也不是不吸引你,但是没有合适的机缘让你们自然地接近,彼此也没有足够的冲动和心力去创造机会。于是这个人终究与你的人生无关。就像火车上经过的一片异常青翠的树林,一个碧清而幽深的湖泊。
有时候,人对人不深究,不是不想、不能,而是不敢。尤其是那种不能摆脱的关系,或者不能更改的感情。一探究,就会看到一口深深的井,黑洞洞,探究的人真敢探头张望吗?
这里面,并非善良,无关宽容,纯是怯懦。
咖啡厅里两个女人的对话:“要死啦,我发现我真的老了呀,你不知道,那天我发现……”以下耳语不可闻。
“别提了,我怎么会不知道!我也是这样的!”
证明一个确实老了,而且另一个也是,这真是悲哀。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她们两个是笑着的,旁边看着的我也是。
衰老是一个奇异的过程。就是它的发生始终是伴随着当事人的难以置信。
快。那么快。有一次,办公室的落地长窗外面,出现了一轮无比夺目的落日,像沸腾的钢水,像燃烧的红玫瑰,像巨大的正在融化的咸蛋黄。李清照所说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一直也不觉得多么好,但是真要找一个比喻代替她这句,却又着实的不容易。
同事们纷纷惊叹,说要拍下来,其中的一个人,拿着手机走到窗边,就在他走过去的时候,太阳落了下去,消失在一团灰紫色的雾霾之中。
一个人的衰老,让我想起那天的落日。
衰老这件事很无情。特别无情。
原来自信的部分,最先剥夺;原来的缺点,不用说,立即放大。往右走,显得为了扮嫩失了分寸;往左走,更显得老上加老。
如果一个人足够幸运,半辈子都没有尝过失恋的滋味,也无须夸口,因为终究会尝到的,就是被青春、被年轻的一切抛弃的滋味。是你那么深爱的,那么习惯依赖的,那么不可缺少的,但是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弃你而去,那么无情,那么猝不及防,那么头也不回,那么决绝。
难怪大部分中年人的脸上都没有笑容,原来都是失恋的人。
我的人生理想
明月当空
水榭山亭
丹桂浓馥
素兰幽芳
茶泉两新
嘉朋三五
肥蟹一篓
九雌十雄
一口大锅
随蒸随吃
锡壶一把
陈年黄酒
生旦各一
游园惊梦
清风徐来
万念俱灰
有时候,有了一个好消息,想告诉一个故人,但是信息录入了一半,又一个字一个字删掉,因为不想打扰人家。这样的事情,扪心自问,每个人也都是有的吧。
这是成年人的无奈,也是成年人的好处。对于某个特定的人,我们动的念头,不再是亲近,而是体谅了。
所以,我会这样安慰自己,那么多没有音讯的故人里面,肯定也有一两个,是这样对我的。不是忘记了,只是出于体谅,没有来打扰我。
此刻的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凄凉,混合着隐隐的暖意。这样与世无争、与人无碍地持一点妄断,即使有点自欺的可笑,也没有什么不妥吧。
心平气和。这个词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心要平,气才会和。
但是心要平是一件多么难的事。飞鸟的心,走兽的心,我们不知道,人的心,是不容易平的。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人心就是水,人心就是险滩和乱石,所以随时随地等闲就可以起波澜。
“和家里人发生不和更辛苦,还是和单位的人不和更辛苦?”一个朋友问。
“和自己不和最辛苦。”
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中老年人看年轻人总觉得冲动,其实这正是年轻的特点,也是年轻的好处。
中老年人自己不冲动,是因为能量渐渐不足,更因为吃的亏多,已经满心怯意。
所以温和大方的年轻人、刚毅果决的中年人和热情单纯的老年人,都是具备了这个年轻通常不具备的优点,最是难得,也最值得珍惜。
潘向黎作品《梅边消息》《万念》《如一》《茶可道》《看诗不分明》
有一种人,是天生的伤心人。
晏殊为官几十年,富贵荣华,妻妾美姬,亭台楼阁,歌舞欢宴,谁也不知他为什么能写那么多心事重重、缠缠绵绵的情诗。
还有李商隐、纳兰容若,那么深切的爱之哀伤、恋之凄酸,也并不全来自现实。现实中,他们的感情创伤不见得比常人多或者深。
可是,他们是天生的诗人。也许花谢、叶落、风过、雪化,也足以伤怀。一个梦,一个身影,一句话,一声箫,亦足以撼摇心魄。
何况,知己会离散,美人会离开,自己会老去,韶华匆匆,飞一般掠过的都是好时光。
元好问写下“问世间情为何物”,催生的并非他本人的感情,甚至不是人类的,而是飞禽的痴情。
因此,对诗词,苦苦追索所谓“本事”,是寻常人以寻常思路来探究,但这些伤心人都不是寻常人,因此,大可不必追索,只管沉入诗境,不辜负异代而一的伤心,也就是了。
林黛玉也是天生伤心人。或者说,曹雪芹是。这和家道败不败落没有关系。家道不败落,他也许写不出《红楼梦》,但他是宿命的“伤心人”,诗意地感受和对待这个世界,却是天生的。
《陶庵梦忆》中的朱楚生亦是伤心人,而且她也有个来路的。
《红楼梦》里第二回说:有一类人,来路是“正邪两赋而来的”,禀灵秀之气与邪气于一体,
“上则不能为仁人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 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这一流人物!
《红楼梦》里,宝玉、黛玉是,妙玉、尤三姐、晴雯恐怕也是。张岱是,他笔下这样的人也不少,他所欣赏的“女戏”朱楚生,也正是。
“楚生色不甚美,虽绝世佳人,无其风韵。楚楚谡谡,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性命于戏,下全力为之。曲白有误,稍为订正之,虽后数月,其误处必改削如所语。楚生多坐驰,一往深情,摇飏无主。一日,同余在定香桥,日晡烟生,林木窅冥,楚生低头不语,泣如雨下,余问之,作饰语以对。劳心忡忡,终以情死。”
“多坐驰”“以情死”,这不是纯粹的诗人、天生的情种吗?
这个情,不一定限于对某一个人的,并非仅仅为了张公子李公子。所谓“一往深情,摇飏无主”,就是天生一段痴情,至死方休。
张岱也是这一路来的人,所以是朱楚生的知音。
潘向黎,著名作家,文学博士,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
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我爱小丸子》《轻触微温》《中国好小说·潘向黎》等多部,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万念》《如一》《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等多部。荣获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作品集奖)、中国报人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花地文学榜年度散文金奖等多项全国性文学大奖。
作品被译成英、德、法、俄、日、韩、希腊、蒙古等语种。出版英文版小说集《缅桂花》及俄译随笔集《茶可道》。
—驻馆作家—
2015年4月12日,当著名作家蒋子龙从德清县图书馆馆长慎志浩手中接过聘书开始,德清县图书馆全国首创“驻馆作家”项目正式启动。驻馆作家项目实施的主要方式为:邀请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家驻馆一周,通过开讲座,座谈会、读书会等形式传播其文化理念,并与本地读者、山水人文进行良好互动,以此传播文化、启发读者、宣传德清。
德清通过“驻馆作家”活动,把图书馆打造成为“作者之家、书友之家”,拉近了作家、读者、图书馆三者之间的距离,在名家的带领下,德清高端阅读群体不断壮大,掀起了新一轮“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风尚。
后续活动详细信息请持续关注德清县图书馆公众号,9月中旬,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