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红》春季号丨红楼不见,梦依旧在,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发布时间:2020-05-06 | 发布人: | 点击量:1577

人皆有一癖,

我癖在书章。

                            ——白居易

千等万等

《问红》春季号

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编辑手记

《问红》

自去年发生的新冠肺炎,已在全球肆虐。如若从公元前674年东周在齐国境内发生疫情至今,中华民族一次次在抗击着各种类型的病毒。古人曾说“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以此可见,在漫长的已近三千年的疫情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各种方法击败了无数病毒,得以生存和发展下来。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国家公布的中医药方剂中,许多《伤寒论》中的方药,在中西医联手抗疫中,起到很大作用。鉴于此,不禁又使我想起了这位古代名医,既写下一部大书、又亲身抗击疫病的张仲景先生来了。

张仲景,汉书无传,唯见《名医录》有传:河南南阳人,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早年,他从同郡张伯祖师习医,由于他善于把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在治疗疾病上,甚胜于其师。在他一生临床实践中,为中华医学撰写了第一部巨著,为历代医家所崇敬。

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理论的基础上,撰写了十六卷,方药113方。此医书,以其理论精辟、辨证规范、治法森严、组方严谨、处治灵活、效如桴鼓的学术特色,饮誉古今。

诚如历代中医大家所评:“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可见《伤寒论》之理论、经验,行之有显效。这部医学巨著,虽距今已有1800多年,然至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仲景在这部书的序言中曾说:“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

从此段发自肺腑的感慨之言,可证《伤寒论》的完成,是在他和巫医、庸医的斗争中,发展了祖国医学。而“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仅这8个字,当今世界各国正处在疫情中,无疑值得世界人类多作反思!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在医疗活动中,眼睁睁看着疫情病毒,夺去了天下无数鲜活的生命。他亲历当年疫情大流行时,连他的亲族也保不住,在悲痛中,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读这段话,可见东汉末年,疫情危害生命之凶险,连他自已的家族,也被疫情夺走了一百多人的生命。出于对病人疾苦的同情,他发奋在医学的园地上耕耘,决心征服病魔。

今日,当我们看到新型冠状病毒之疫情,还在世界蔓延,我们于反思之中,不妨再读一段张仲景的诤诤之言。他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这段话,道出了东汉末年的政治社会生活形态。他仅从一个医生的视角,从底层人民生活、疾病等状况,看出当年之社会,只是一味“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当反复读着他留下的文字,于字里行间,让我们深感疫情之下,张仲景思想之无私与伟大。

“ 经典不朽,仲景永在”。1800年前,张仲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历史终记录了他的一份责任和使命。然其精神,作为后人的我们,如何来继承呢?

 

清润于2020年4月8日深晚听雨斋

 

 

 不用回复公众号,

喜爱《问红》的朋友从即日

直接前往二楼服务大厅前台登记领取!

我们的工作时间是9:00-17:30(周一闭馆

   目录▲

希望你我都能在阅读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让阅读融入我们的生活,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只有50本~

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图书馆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