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 :德清县沿革及名称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9-08-09 | 发布人: | 点击量:1399因濒临余不溪,取名源于“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的德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良渚文化的遗迹和古代防风文化的传说,还保留着千年古刹云岫寺、寿昌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在建县1800多年的历史中,孕育了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唐代著名诗人、《游子吟》作者孟郊,一代红学大师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喜欢下雨天,
因为它是适合发呆的天气。
淋过雨的空气,
疲倦了的伤心,
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
雨天,了解下德清历史,
我很期待,你呢?
德清县沿革及名称的由来
文/宋乐咏
县境周初隶吴,春秋属越,越灭属楚。秦汉两代,为乌程、余杭县南疆北境。三国入东吴版图,吴黄武元年(222年)武康立县,初名永安。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永安为永康。太康三年(282年)改永康县为武康县,县治迁往前溪北。
唐武德三年(620年),废武康县,置安州,州府设武康,次年改为武州。武德七年(624年),废武州,复置武康县。唐天授二年(691年),析武康东境17乡立德清县,初名武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临溪,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名德清。此后两县长期并存。
1958年武康县撤销,行政区域并入德清县, 1994年5月17日,德清县治迁至武康镇。
德清名称由来则大致有:
一、《郡县释名》浙江卷:“邑东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则不,故曰余不。邑临是溪,因名德清。”
二、宋代葛应龙在《左顾亭记》中引用了孔愉放龟的典故,云: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
三、近年来,蔡剑飞老师提炼的“人有德行如水之清”及后来演变成“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为大家熟识。
德图微信公众号设立“微文化”专栏,见微知著,从地方文献工作入手,用一篇篇短文,反映德清的特色地方文化、弘扬传统, 也请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