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 ︳馆刊《问红》明日起可以领啦~

发布时间:2019-01-08 | 发布人: | 点击量:2578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下午好!
《问红》又出新刊了~~~
不用回复公众号,请喜爱《问红》的朋友从明日起可直接前往二楼服务大厅前台领取!

我们的工作时间是9:00-20:30(周一闭馆)

只有50本哦!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编辑手记
2018年10月30日下午,和我有一段缘的金庸(查良镛)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据说在和一位亲友视频,言说之间,溘然长逝。这使我想起另一小说家,在阳光明媚的秋日,一天下午他洗了个澡,正在阳光下午睡,在不知不觉间离开人世,也活了94岁。两小说家,生前都经历过坎坷,但有近80亿人口的世间,应算有寿有福的人。当然,对于读者和我来说,悲痛未免,哀念不已。

金庸,当在同一时空与我们共呼吸的时刻,未必有多少人去想他;因大家忙于生计,孜孜汲汲,乃或竞逐荣势,名利是务。但这样的武侠小说家,一朝谢世,时间造成了历史的距离,我们才读出了他书中另一番奇光异彩。

金庸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往来于海峡两岸,办报纸、写评论、拍电影、写小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晚年还舌战群儒,受聘于大学,传道解惑。80岁后还去英国补读博士学位,无不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淑世精神、家国情怀。记得我在为他作传时,落笔之际,他多姿多彩的一生,感觉比他小说还精彩。

金庸的小说,阅读者取向不同,见智见仁。《神雕侠侣》中的郭襄,她善解人意、胸襟开阔,杨过与小龙女一别十六年,赶到断肠崖不见小龙女,绝望之极,投谷自尽,郭襄居然舍身跳下,经过一一番曲折,杨过终与小龙女团聚。小说围绕一个“情”字展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于是毛尖说出了真话“这样的姑娘,今天没有了。但是在八十年代,我们相信郭襄,我们不仅相信她,而且相信自己也会这么做。”

为何“今天没有了”呢?这确是道难题。也许,金庸用最后一部小说作了回答,那就是他的封笔之作《鹿鼎记》。金庸认为这是他最好的小说,倪匡也认为如此。金庸在《鹿鼎记》后记里说,自己的这部小说“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的确如此,他以历史为构架为背景,意却不重述历史,而是“借对正史的戏笔、颠覆和重塑,注入自己的意趣倾向,进行政治启蒙,以史为鉴。”

夏志清先生曾评说“鸳鸯蝴蝶派”小说,不过显示了“民国时期的中国读者,做了哪几种白日梦而已。”我们说金庸从《书剑恩仇录》到《笑傲江湖》,作者只是对礼教的虚伪、人性的丑恶、封建现实的不堪,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挞。而金庸写作《鹿鼎记》时,“便有意融入他的政治取向和现实关怀,加重批判力度。”对现实之观照,却是《鹿鼎记》的重要特点。

卡尔维诺认为,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金庸的《鹿鼎记》应是具备这种作品的品格。也许有人认为韦小宝这样的人有什么看头,然正是从韦小宝身上,我们可发现中国二千多年来的真实历史。至今对《鹿鼎记》研究不断,电影也不断再拍。也许正在于这一点。

每当我忆起18年前,有幸与金大侠一起为《鹿鼎记》寻根,能面对面谈文论史,那段缘谊,弥足珍贵。如今他安入天堂,我心悲悼,念想联翩。待明年春光时节,于“春深花淡淡,日暮云袅袅。”之日,想金庸又会“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他,依然是活在我们读者心中的一位儒侠金庸。  
 


明日可以来领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