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访谈︱张抗抗:江南水乡滋养了我

发布时间:2018-10-23 | 发布人: | 点击量:2600

张抗抗

  1950年生于杭州,祖籍广东。一级作家。历任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起担任国务院参事至今。

  已发表小说散文800多万字,出版各类专著百余部。代表作有《隐形伴侣》《作女》《情爱画廊》《赤彤丹朱》等长篇小说及《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第二届女性文学优秀小说奖、庄重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德艺双馨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小说金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奖。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

 

采访时间

2018年10月17日

采访地点

德清县图书馆驻馆作家创作室

 

01

朱音:张主席,你好!欢迎您来到德清县图书馆并成为第二十二位“驻馆作家”。驻馆期间您为德清读者上了一堂 “无情世界的有情人”。您用半小时聊了与德清水乡的历史渊源。得知您在2000年后,还曾多次来外婆家,那么,您每一次来德清,都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张抗抗:小时候寒暑假来洛舍,小镇还是古朴的水乡风貌,1969年我在陆家湾插队的时候,洛舍漾还有一种原生态的韵味。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古镇的老街老桥遭到较大破坏。我记忆中清悠悠的河港被填埋成路,洛舍镇东头那座拱形石砌“大通桥”被整体拆除,再也不可能修复重建,感到特别惋惜。直到2000年以后,慢慢发现德清有了变化,在经济建设中开始注重文化建设,尤其是搬迁到武康新县城后,文化的硬件设施都十分超前,举办两届游子文化节期间,德清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春晖广场、会展中心等,都给北京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政府开始对古镇进行大规模修复,今年春天我去了洛舍,这座小镇的规划设计沿运河原来的河岸而行,临河的房屋码头水榭栈道都尽可能吸收了老建筑的元素,把水乡的面貌展现出来了,我认为是很成功的。这一次,我在德清境内经过的到过的老街古镇,都是按照这个思路修复的,白墙黛瓦石板路石拱桥,清清爽爽。前几天我和当年从杭州一起下乡的同班老同学老知青,回陆家湾探访,见到挖泥船在洛舍漾与河道昼夜施工清淤,让运河湖泊湿地的水流变得通畅清澈,改善水环境,恢复原生态。德清人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越来越自觉了,我特别高兴。陆家湾和洛舍镇的领导都表示,等明年“治水”完成后,要在镇上码头划船接我,带我到洛舍漾里去。

02

朱音:在您11岁的时候《少年文艺》杂志上曾发表了一篇作文《我们学做小医生》,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吗?您擅长写作和阅读有关吗?童年有关于阅读的最难忘的事吗?

张抗抗:这是我的第一篇被发表的少年习作,是在五年级的时候,一篇学校布置的作文,当时可能老师觉得非常生动,富有童趣吧。

       我的父母都是属于四十年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大读西方文学作品多一些。西方的翻译小说强烈地传递了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启蒙精神,受父母的影响,我在寒暑假读遍了当时出版的东西方童话。童话颂扬真诚、美善、纯洁,用的是童稚的思维方式。这和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神怪仙妖等,有很大的不同。记得那时候每天和妈妈一起步行半小时,妈妈上班我上学,我们在路上朗诵诗歌、讲童话故事。 虽然家里经济并不富裕,但妈妈从不吝惜给买书,总会预留一份买童书的钱。我清晰地记得,暑假的时候,天热得铺了席子睡在地上,我的枕头边上,两侧都堆着书,我一伸手就能摸到书,随手拿起一本就可翻看,随手再换一本,读着读着就睡着了,那种感觉真是非常幸福。进了杭州一中读初中,校图书馆的书差不多都借遍了。每周的劳动课,我总是主动要求去学校图书馆补书,因为心里对书有一份执着的喜爱。

03

朱音:《把灯光调亮》是对实体书店现状担忧的一本书。里面所写:“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但是电子书对实体书屋冲击确实很大,您怎么看?

张抗抗:从《把灯光调亮》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表达了对实体书店生存发展的担忧。书籍是读者生命中的光亮,但由于中国人习惯做那些“有用”的事情,阅读时间越来越少, 心里的光亮也在不断黯淡下去。

       图书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是一个文化行为。作为阅读的工具要分两部份来说:纸质书籍从购买到阅读等过程中有了温度更有了人情味。而作为工具的发展,电子书籍的到来势不可挡,因为它确实带来很多便利,比如快捷、低成本等等,不可否认的优势。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电子书阅读与纸质书结合起来,可以称之为读书“双轨制”。  每个人最好都能给自己定一个阅读计划,这一年里要读哪些本书,分成ABC几个等级,A级是必读书。其中经典文学作品占比是多少,时尚类的流行读物浏览是多少,等等。利用等人、等车、旅途、午休等零碎的边角时间,在手机上阅读一些即时性的读物。应该每天晚上或是节假日的完整时间,留给纸质阅读。平均每天应该有一小时静心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阅读时间。

04

朱音:现在的网络文学阅读量很高,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

张抗抗:网络文学的故事一般来说都有较强的可读性,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吸引人。更新的速度快,阅读有连续性。我认为大部分网络文学内容都是健康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强,具有文学的“普及功能”。但网络文学最大的问题是“零修改”,上传速度太快,作者过于追求点击率,很难做到深思熟虑精雕细刻。相信以后慢慢会有改进。

05

朱音:对德清的读者而言,最熟悉您的身份还是作家,但是您同时曾是全国政协委员,现在又是国务院参事,我想平时一定十分关注社会问题,在全民阅读方面,能否对图书馆在文化建设方面给我们德清提提建议?

张抗抗:这几年对图书馆、新华书店做了好多次全民阅读工作的调研工作,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目前已从单一的借阅模式,成为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比如你现在对我的采访,全方位地为读者提供服务。比如深圳当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街道书吧的覆盖率几乎已经百分百。街角设立了24小时自助借还机,方便读者的借阅,线上借阅24小时内就能送到家。图书馆也在不断提升科技含量,真令人目不暇接。

06

朱音:是的,这些功能我们图书馆实现了。

张抗抗:但还不够。不同的民族有不一样的文化性格,中国人的阅读量在全世界排名很低,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去俄罗斯访问,地铁车厢里人,几乎人手捧着一本书,哪怕是站着,摇摇晃晃的,都抓着吊环读一本精装的诗集。以色列每人年均阅读量在40本左右,是全球阅读量最多的,而中国的人均阅读量不到7本,图书馆的功能,从硬件到软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图书馆不仅是提供书籍,还要培养读者对书籍的兴趣和好的阅读习惯。这方面,咱们德清图书馆已经做得很好了,图书馆的配置很齐全,前任馆长的工作基础打得扎实,比如“驻馆作家周”,就是我去过各地其他所有的图书馆都没有的一项好创意,类似大学的访问学者交流计划。我提不出来更多的具体建议,只希望有更多作家来德清图书馆驻馆,因为德清真是一个美妙又奇妙的地方。我很高兴拥有了图书馆电子门锁的钥匙。

 朱音: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德清县图书馆的微信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