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井的重生

发布时间:2018-06-23 | 发布人:德清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朱炜 | 点击量:8712

  谁说武康是一块文化荒原,地表没有老街、古建筑、历史景观,毫无疑问是一座经济新城!首先,地方志不同意,从现存的明嘉靖《武康县志》到民国《武康县新志稿》,文化纪事不曾断。其次,乡贤不赞成,且不说武康四先生的文化贡献,数百年的文脉始终为后生维系。想不到,清邑人唐靖的《前溪逸志》向无传本,今收获囊中,康熙版、乾隆版《武康县志》亦为精诚所至,永藏于图书馆。还有喜讯,出人意料的是,县志中所载八角井,经考古发掘重现于地面,包括碧泉桥、香糕砖古道在内的一片宋代历史街区显露真容——武康的文化味道恰恰是深藏的乡愁与沧桑的魅力。

  八角井,又名碧泉井,出土于今武康城西广爱北路,为宋代古迹。井壁以花岗岩块石错缝砌筑,井圈用四块条石组成方形置于井壁四角之上,井口呈八角形。爬梳历代武康志书,关于此井有专门的词条:


  兹录道光《武康县志》卷三“山川下”:“碧泉井,在县北警心坊侧。泉最洌,俗呼八角井。宋宣和三年(1121)知县朱容建石栏。”值得注意的是,井本身的年代应该更久远,也许是宋初,亦或唐末。同年,这位朱知县还在井旁建了一座碧泉桥,又在县东后溪上令建一座远光亭。碧泉桥,一名叶家桥,为前溪之水,分入中溪,达于后溪之道。至清康熙十年(1671),知县冯圣泽重建了是桥。邑人张又绪作有一首碧泉桥诗,对于复原斯地镜像或有启发。诗云:“宮前巷口碧泉桥,流水潺潺雪尽消。最好春光逢二月,杂花生树鸟声娇。”位于县治东北的警心坊在清道光年间已坍圮,附近原有两株数百年的松树,“左抱龙形右虎质”(清邑人潘汝奇诗),今亦无存。


  比之桥与城的关系,井与城的互动更亲密无间。当然,这是没有喝惯井水,或根本未尝过井水的人很难体会的。朋友说,有一类人像古井,白天抽干,夜里蓄满,才美不外露,大智若愚,这样的人应该珍惜。我的理解是,生活在有古井的城市里的人,有难以置信的惊喜,若能得其滋养,或者偶尔斟饮,哪怕仅是呼吸,都能甜美得心灵震撼,乃至灵魂出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