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春秋

发布时间:2018-06-23 | 发布人:德清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朱炜 | 点击量:7567

  按地方文献记载,武康最早修建的桥梁大约就是官桥了。官桥,一名千秋桥,在原武康县南一百步(今兴康北路),跨前溪,三国吴黄武初年官方出资贯通要津,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载悠然春秋。官桥,与三牌楼、八角井等为数不多的记忆点一样,系老武康的标志与象征。可叹,官桥经历了太多的人间洗礼,“病”入肌体急需治愈,故近年已动过一次“大手术”,仅保留部分三角状分水墩,以支撑起对其来说是“肩上”,对我们而言是“足下”的福祉。


  就是眼前这条前溪,穿城而过,踏着歌而过,含着泪珠而过;就是溪上这座桥,从无到有,从木质到石质,从石质到钢筋水泥,那时候桥下水特别清,高高拱起的官桥倒映在溪里,武康的旧貌与新颜在此交汇,蓝图渐渐舒展。


  今日,人站在官桥上,或从桥下过,其实选择了一处遥想前溪歌舞、近观前溪落花的最佳地点。这样说起来,官桥之所在,还是旧谓“武康八景”之首,景名即前溪落花,绝非徒有虚名。

 

  听!明嘉靖武康知县余棨的《千秋桥碑记》,“然则此桥之美之利也,亦甚博大矣哉!”


  再听!清初邑人潘汝奇在异地作《官桥曲》寄托情思(四首录其一):“旧日亭台傍大桥,顿成歌舞隔今宵。风流销尽前溪水,父老犹能记六朝。听歌无夜不伤情,记出歌人旧姓名。夜半有人呼子夜,再来桥上踏歌行。”


  三听!日寇侵占武康期间,在官桥南筑起竹栏,欺压当地百姓之不堪入耳的笑谑。官桥一带仅存数户人家苦苦续传武康的脉络。

   

日据武康时期官桥下风景                          日据武康时期官桥下风景

 

1950年代武康县部分干部在官桥前合影

1966年秋末

   四听!1980年,当时的千秋公社为谋陆上交通和集体经济之发展,集结青壮年拆去老桥的拱券改为石质水泥结构的平桥。

1980年改建后的官桥

   五听!官桥龙门石上铭:“千秋永古,万民如意。”


   桥叟朱惠勇告诉我,德清三大镇,以前有三大“坐标”:乾元长桥、武康官桥、新市步云桥,现如今,仅武康官桥还保留着些许古韵。品赏前尘,唤醒当下,因为一座桥,让这方水土和几代人的审美更显珍贵。读桥,读城市,读文化的厚度,也许比我小一轮的孩子会说:“我什么也没感觉到。”不怕,慢慢地,当冰封的故乡汉字被你焐热,你一定会懂得认真梳理文化源流,且在心灵上主动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