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牌楼镜像
发布时间:2018-06-23 | 发布人:德清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朱炜 | 点击量:7539日军小池部队骑兵从牌楼下经过
新中国成立之日武康一批青年在三牌楼前合影
钮智芳摄
穿行在武康牌楼路,空空如也,哪里有什么牌楼的遗迹?之所以将此街取名牌楼街,是因为街中间原有一座父子谏台坊,沿余英溪畔北面、原武康县东儒学前还有奕世科名坊、太史坊,共计三坊,前后相距不到一百五十米,俗呼三牌楼,是老武康的标志性建筑。
当年这三座牌楼实在是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稳固如山。民国时期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游过三十六码头,不如武康看牌楼。上有龙凤来盘顶,下有狮子滚绣球。前有飞翼凌空鹤,后有角上挂书牛。湖州七十二牌楼,勿及武康三牌楼。”只是,关于三牌楼的历史镜像知之者凤毛麟角,虽然人尽皆知这是歌颂皇恩、彰扬己德的封建产物,但故乡的人文底蕴凭此立起来了:
父子谏台坊,明邑人沈裕建。沈裕(1550-1604),字以宁,号慎庵,祖籍余姚,往来苕霅,遂为武康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江西崇仁令,调同省吉水,擢广东道监察御史,巡抚广西。卒,追赠太仆寺少卿,赐祭封树。长子沈承源,国子监生,亦以直言敢谏闻名当时。
太史坊,明邑人骆文盛建 。
奕世科名坊,明邑人骆骎曾建,为表彰骆氏一门双进士。不同于县志的记载,民间故事里太史坊和奕世科名坊,是骆察院为旌表母亲的清名,奉旨还武康督建的,因总不能称心,命石匠接连建了三座。
三牌楼始遭破坏于日军入侵武康期间。20世纪50年代钮智芳在武康中学读书,曾多次在牌楼上爬上爬下玩耍,所看到的石人无头、石马缺腿、石构件破损严重,原来这是日军留下的罪证。再彻底毁灭于文革中,现已荡然无存。
今天的余英坊重建有相似的三座石牌坊,诚为立体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