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道教第一人

发布时间:2018-06-23 | 发布人:沈群先 | 点击量:4925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文化,由东汉张道陵创立。《老子》(即《道德经》)、《庄子》(即《南华经》)是道教文化的经典之作,其阐述、诠释的道家思想不仅在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都可致用,且对人的修身养性、立身处世都有益处,其“清静无为、反对斗争”的文化思想影响深远而广泛。史学专家研究认为,自汉、唐开始,延至明、清,历朝统治者在政事治理上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据说,古人在拜读《老子》、《庄子》时,先要洗澡、更衣,焚香叩拜,然后端坐案前专心捧读,可见心之虔诚,读之庄重。


  南北朝时期是道教的极盛时期。陆修静是南朝时著名的道学家,为南天师教教主,吴兴人。吴兴与新市毗邻,新市原属吴兴郡管辖,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新市应是一块最早接受道教文化的地域。道教传入德清较早,武康曾有崇福宫(后改名延真观),是规模较大的道教活动场所。敢村南有座葛山,据传,因道士葛洪隐居山中炼丹而得名。虽无文字记载,但作为教主的陆修静多次到过德清应是情理中事。


  陆修静不仅博通象纬、道学高深,且是有名的孝子。据说,吴兴太守吴克正闻其贤孝,欲聘其为官。但他说:“不食禄,可苟生以奉母。”宁可孝敬母亲而拒入仕途,其言其行既是中华传统孝道的体现,也契合“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其母亡故后,他周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逍遥而自在。南朝•宋•元徽初年(公元473年),年届古稀的陆修静从山林中归来,仰慕小桥、流水、人家的新市秀色,在东栅一古潭旁结庐为宅,定居在这座清妍宁静的古镇上。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道士在镇上弹琴、著书,给古镇带来一种灵气;镇人尊之为陆“真人”,现若“仙翁”, 镇上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陆修静故世后,时人认为他是仙逝,已驾返瑶池,将其庐宅旁的无名水潭取名为“通仙潭”。南宋时,新市神童吴潜考中状元后曾手书“仙潭”匾额一块,榜于通仙潭旁,于是新市曾别称“仙潭”。一代代新市后人也曾通过多种方式来纪念这位给古镇带仙迹灵气的道人,曾在通往仙潭的小河上建了一座小石桥,名为“通仙桥”。又在桥旁盖了一座小楼,名为“陆仙楼”。陆仙楼共有三间正屋,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供着陆修静塑像。可惜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场文化灾难中,通仙桥被毁,陆仙楼被拆。庆幸的是,2007年,三水汇聚的陈家潭畔又重建了陆仙楼,为古镇补上了一道人文风景。真是“顺乎天而应乎人”,道法自然,全在源自心灵的信仰之中。
 

 (原载《德清新闻》2014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