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沈西苓的梦想舞台
发布时间:2018-06-23 | 发布人:周江鸿 | 点击量:4854沈西苓(1904~1940.12)电影导演、编剧。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浙江德清人。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美术专门学校,曾加入村山知义等进步戏剧家组织的戏剧研究所。1924年在日本筑地小剧场实习美工。1928年回国后加入创造社,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华艺术大学。1929年与沈端先(夏衍)、郑伯奇、陶晶荪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1930年2月与许幸之、王一榴等发起组织时代美术社。同年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与他人合办电影理论刊物《电影艺术》。1931年入天一影片公司,任美工设计。1933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编导《女性的呐喊》及导演《上海二十四小时》等影片。1936年,沈西苓曾一度离开电影界,到南宁广西师专任教。沈西苓这段短暂而美好的话剧舞台生涯鲜为人知,却颇有文史研究价值。
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话剧社团春柳社,新兴艺术门类话剧开始为国人所接受。稍后,话剧传入中国大陆,但只活跃于上海、北平等大城市。陈望道等进步学者到广西师专任教后,把话剧的种子播撒在桂林这片较偏远闭塞的土地上,桂林城有了真正的话剧。广西师专剧团于1935年冬成立,由文学系主任陈望道任团长,并组成了陈望道、夏征农、杨潮三人领导小组。为配合“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剧团排演了欧阳予倩的讽刺剧《屏风后》和日本菊池宽的《父归》两个独幕剧,先在校内演出大获成功,1936年1月在桂林第三高中礼堂举行第一次公演。为推广话剧艺术,陈望道向广西师专校方大力推荐聘请著名的电影、戏剧导演沈西苓。1936年2月初,完成影片《船家女》拍摄的沈西苓应邀前来,教授中文系的戏剧概论课程并担任师专剧团导演。师专剧团的第二次话剧公演开始筹备,选定排演《怒吼吧,中国!》和《巡按》两个大型话剧。据1936年4月5日《桂林日报》刊登的《师专剧团第二次公演特刊》,导演团为:陈望道、沈西苓、祝秀侠。
《怒吼吧,中国!》是苏联作家塞格•米海诺维奇•铁捷克的作品,反映了英国炮舰“金冲号”舰长处死2名万县船夫,激起万县码头工人和广大群众的愤怒,并展开一场反抗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此剧排演难度很大,剧中人物繁杂、场次多达9幕、布景灯光复杂,令人望而却步。
1930年至1937年期间,中国共有20个剧社先后筹备演出《怒吼吧,中国!》,但因这种原因,成功上演只有4个剧团,广西师专剧团就是其中之一。《怒吼吧,中国!》剧本是沈西苓从上海带来的,署名“叶沉”,亲自翻译。该剧演员全由广西师专学生担任,据当时扮演法国商人夫人的学生周伟回忆说:“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和星期天加紧排戏,大约两个月后,戏大致排好了。”
《巡按》是俄国果戈理的讽刺喜剧,批判丑恶腐败的官场现实。与《怒吼吧,中国!》不同的是,这出剧由师生合演,更加引人注目。剧中人物也相当多,沈西苓在外貌、体型、年龄、气质等方面深思熟虑,精心挑选了一批教师饰演主要人物,杨潮饰演假巡按,祝秀侠饰演假巡按的仆人,邓初民饰演县知事,胡伊默饰演校长,盛此君饰演校长夫人,夏征农饰演县绅。教师们社会生活阅历丰富,对剧本寓意领会透彻,演出效果非常好。而其他学生演员的表演也很出色到位。
1936年5月4日,广西师专剧团第二次正式公演在桂林引起了轰动。《巡按》演出时,掌声不断,笑声不绝;《怒吼吧,中国!》演出时,观众们有的愤怒,有的流泪。不仅轰动桂林,连柳州、南宁的观众也闻讯赶来观看。观众评价说:“学校剧团演出大型话剧,这是开天辟地第一遭,也是桂林有史以来第一遭。”对于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沈西苓大加赞赏说:“演出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演员,像这样的演员阵容,大教授亲自登台演戏,不要说全中国少见,全世界也少见。”真可谓“沈氏效应”掀起了广西话剧运动高潮。由全校160多名师生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广西师专剧团第二次成功公演,导演沈西苓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认真的实干精神更令师生们难以忘怀。参与话剧演出或观看精彩表演的师生们忆起昔日,仍时时提起这段往事。
沈西苓不仅肩负导演的职责,还负责整个舞台的布景和灯光,甚至服装、道具的设计他也一丝不苟地经办。据当时的师专学生林志仪回忆排练的情况,由于时间紧迫,每个下午和晚上都用来排练。排练前,沈西苓要求演员熟读剧本、掌握剧情、牢记台词。排练中,他常常含着一支装在象牙嘴上的香烟,不知疲倦地给演员们说戏,分析人物性格,还亲自示范每一人物的动作、表情、台词,毫不松懈地带领演员们反复排练。彩排通过后,精益求精的沈西苓先把话剧搬上校内舞台,观众反响热烈,才拿出去借桂林中学礼堂公演。后来走上戏剧之路的学生周伟忆起当年排戏的时光深情地说:“在半年来的排演活动中,沈西苓老师尊重演员的民主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以及他那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都给了我深刻影响,使我对戏剧艺术的追求更加强烈。”
回沪后,在夏衍的协助下,沈西苓将爱尔兰剧作家西恩•奥凯西的《求诺和孔雀》改编为《醉生梦死》,并亲自执导,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1937年4月,沪上“业余剧人协会”得到新华影片公司老板张善琨的投资,更名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开始正式的职业化演剧。由应云卫任团长。首演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接着演出宋之的编剧、沈西苓导演的《武则天》。中国舞台剧(话剧)尝试A、B制,最早产生于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演出宋之的编剧的《武则天》,导演沈西苓考虑演员的文学修养,请英茵作A角,郁风作B角。
沈西苓选中英茵饰演武则天,合演的有叶露茜、顾而已等。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英茵强韧的性格和狂热的感情将这位古代女皇表演得淋漓尽致,她也在万人欢呼中,在话剧舞台上站了起来。剧团在两个月破天荒的公演,英茵在两个月里创下了她一个人撑过大热天古装戏的记录,获得同行们和千万观众的认可和赞扬。在这两个月里,她由一个小配角蜕变为“舞台皇后”。为她演剧生涯奠定了崭露头角的地位,也引起电影界瞩目。《武则天》的导演沈西苓就推荐她参加明星影片公司。沈西苓编导的《十字街头》,白杨、赵丹任主角,她为白杨配戏,受到广大观众的称赞。她在明星公司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在演技上有长足进步,成为舞台和银幕的双栖明星。
次年,张善琨又以华新公司的名义,拍摄曹禺的名作《日出》。与《雷雨》不同,《日出》无曲折情节,也没有难舍难分的爱情,整出戏以白描、淡化的手法描绘大都市的糜烂生活和必然堕落。要将《日出》改成电影剧本,非得找高水平编剧不可,张善琨托人去请沈西苓。抗战爆发后,沈西苓暂留上海。他本不愿接受《日出》的改编,可朋友们担心由别人改编,因过于注重“生意眼”会伤害曹禺的原作。在众人鼓励下,沈西苓挑起重担,在短短一个月内,关在亭子间里,埋头写作。《日出》人物多,情节散,很难改。而沈西苓终于不负众望,完成《日出》改编剧本后,投身到内地火热的文化抗战洪流之中。
30年代,中国作家为发展左翼戏剧,大量翻译介绍日本左翼作家的作品,同时,中国左翼作家的作品也曾被译介到日本。如陶晶孙与尾崎秀实合作编选的一本戏剧集《蜂起》,作为国际无产阶级文学选集之一,由日本四六书院1931年10月出版。内收《蜂起》(叶沉)、《勘太与熊治》(陶晶孙)、《阿珍》(冯乃超)、《轨道》(郑伯奇)、《火之跳舞》(田汉)等几部剧作。叶沉参与成立了左翼戏剧家剧团联盟,继而发展为左翼剧联、左翼美联。叶沉负责剧联,1932年5月,明星公司在洪深的建议下,吸收了沈西苓、司徒慧敏、王莹等“左翼剧联”成员参加创作。
1937年,沈西苓积极从事国防戏剧运动,与夏衍、于伶、凌鹤等集体创作《撤退赵家庄》等。抗战爆发后,又集体执导《保卫芦沟桥》,在上海蓬莱大戏院演出,轰动全市。其间,还创作了《在烽火中》、《罗店夜战》等独幕剧。当上海成为孤岛时,他和姐姐沈兹九一道离沪赴汉,后迁居四川,在重庆、成都导演舞台剧《民族万岁》、《塞上风云》和《一年间》。1938年1月,一般书店发行《烽火》(国防戏剧丛刊、沈西苓著)93页、32开本。封面是木刻版画,左上角“烽火”两个大字十分醒目,右侧一蓬熊熊燃烧的火焰和抗争的民众。4月再版,11月发行第三版,远销至广州和香港九龙等地。内容有剧本:烽火、大家去从军、罗店秋月。配有插图。附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工人救国歌》、《中华民族不会亡》、《心头恨》等12首。
2008年1月,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经典》一书中,专门收录沈西苓的两篇理论文章《演剧运动的检讨》、《戏剧艺术的综合性》。
夏衍在《悼念西苓》文章中如是评介沈西岺:“在荆棘的道路上,他是一个勇敢的斗士,但同时他更是一个彻底的弱者,为了达成一个目的,他可以忍受有洁癖的文化人所绝对不能忍受的羞辱,但是他可以毫无抵抗地接受足以使他整个计划陷于无法完成之让步。他常常苦笑,这苦笑表示他的顽强,但同时也正表示他懦弱。他酷爱卓别林,而本质上却是一个甘地主义的信徒。他的艺术是一种以柔胜刚,以弱胜强的使刚者强者看了自己觉得不好意思的苦笑,而他的人生哲学却是一种潜藏在不抵抗之深底的顽强的抵抗。”
沈西苓,德清文化人的骄傲,一个正直进步、热情爱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优秀的电影戏剧艺术家,虽离开我们已有73个年头了,但在他的电影里,还有其鲜活的身影,他活在永恒不朽的电影和戏剧艺术里……